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521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5.21
天主教鳴遠中學
辦水墨畫展覽 推動中華文化
(本報專題)天主教鳴遠中學的學生,透過認識香港國畫家趙素仲的中國水墨創作,認識中國文化、智慧與藝術的美感,更有學生跟隨趙老師學習中國水墨畫繪畫技巧,並一同於展覽上展出。   該校於4月19日至5月2日與暘谷藝術協會在校內合辦畫展,名為「游於藝——德馨心悅」趙素仲老師作品到校展,展覽設有多個主題展館,包括仙子館及智慧館、香港館、生命館,展出香港國畫家趙素仲多幅作品外,於本年由趙老師任教的十位鳴遠中學學生的作品, 也在該校的「鳴遠藝廊」展出。   該校為推廣中國畫,視覺藝術科科主任彭淬礪老師於3月至4月向景林天主教小學三年級學生,分享趙素仲老師的蘭花作品,並教授學生學習繪畫蘭花,20多幅由小學生繪畫的蘭花作品也於展期中展出。   展覽亦展出上學年初,鳴遠學生在視覺藝術科與地理科跨科協作而成的毛筆畫作品,彭淬礪老師指出,其中中一學生以「我們的厚德」為題,學生從該校位處將軍澳厚德邨的社區,在區內考察及拍照,學習土地利用,以毛筆繪畫他們眼中的社區,「題材正好回應趙老師於四年前與本地學生合辦作品展時,以『欣賞——我們的香港』為題,從國畫筆下畫出眼中的香港。」   彭老師表示,該校近年在視覺藝術科推動中國藝術元素,其中於初中視覺藝術科加入中國藝術評賞,也學習中國繪畫。藉此提升學生藝術潛能與素養。   學生跟隨國畫家繪畫   天主教鳴遠中學是第一所得到趙素仲老師教授國畫評賞及教授國畫筆法的學校,是次共10名中二至中五對視藝或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學生參與。   「趙素仲老師15歲時,從廣州來到香港與家人團聚,當時她是新移民,對香港周遭事物也感到陌生,她以畫抒發感情,說出新移民的心聲⋯⋯」中二學生何小麗於2020年來港定居,她在展覽期間向來賓介紹趙老師於2014年畫下的《望夫石的悽愴》作品時,認為趙老師的作品是她心靈的安慰,她形容來港時剛升上中學,面對文化差異與語言上的困難,需要長時間適應,「我作為新移民,她的作品深深打動著我。」   中五學生譚煒豪有幸在趙老師的指導下與她共同創作,「第一課趙老師教我們畫荷葉,最初我未懂得控制墨水,毛筆畫在畫紙上,墨水也化開,正當以為這是一幅失敗之作,趙老師看到笑一笑,便上前在圖畫上加了數筆,立時把荷葉變成南瓜。」他從國畫師豐富的想像力,明白只要多發揮創意,中國國畫可以變化多端。   另外,令所有學生感受至深,是趙老師在課堂中以學生的名字題句,以及送上刻有學生名字的圖章,煒豪說:「我的名字是譚煒豪,趙老師便以『豪』,送上『豪情傲西風』,意思是豪邁堅強不屈面對困難。老師的勉勵使我十分感動。」   中三學生楊唯德首堂學習國畫時,他所畫的蓮蓬,用色及形態也展現美感,更得到趙老師讚賞,唯獨是他的筆跡被老師批評,當他聽到評語後,便每日練字,「因為繪畫中國畫除了畫功外,字跡也很重要,老師的評語激勵我要寫好中文字。」   中五學生何詩怡及韋心怡均表示,珍惜這次機會,詩怡在學習畫蓮花倒影時,沒想到可以趁著墨水仍未乾透時把畫紙對摺造成倒影效果;心怡練習筆法時,原本畫上葉子卻有如眉毛形狀,她感激老師不斷示範,讓她明白箇中技巧。   展覽期間設公眾導賞,就讀中四的黃德恆是導賞員之一,他說從介紹展品讓他深入認識每件作品帶出的信息,「向公眾人士介紹時,所有作品也有故事, 及畫家當時的心路歷程。」   創作與思念化成生命祝福   在「生命館」展館,展示了趙素仲的《天上人間——我們的往返》書中畫作外,也有去年在該校畢業的劉基新的一系列思念他愛犬的作品。   劉基新幼童時期在廣西成長,五歲時他帶同愛犬遷往外祖父母的家後不久,愛犬不習慣新環境而走失,基新從此 與愛犬失散。「這個是我在中學文憑試視覺藝術科校本評核的作品,原本以我的視覺畫下對牠的思念,後來我看過趙老師『有苦自己知』的作品,反映她對苦的看法後,讓我明白不能只憑自己的視覺看痛苦。」   藉著趙老師的啟發,基新豐富了作品意念,他在作品中換位思考,再畫上從愛犬的視覺的畫作:他把愛犬畫在中央,背後畫有無數的犬隻,以示狗一直忠心地在天上等待與主人重逢,再製作半立體作品,及以立體裝置藝術「神化犬」以示他認為愛犬的轉化,犬隻眼中貼上他的容貌,有如是他兒時的愛犬一直望著主人。他說此經歷至今仍然歷歷在目,不能忘懷,但能夠從藝術的不同角度,記錄他對亡犬的感受。   天主教鳴遠中學袁玉蘭校長表示,藉著一系列推動中國文化藝術的活動,拓展學生藝術領域及提高學生藝術素養, 給予學生接觸國畫家,跟隨大師學習的機會難得,從多元化的學習機會及體驗,發掘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從中國傳統的美麗,培養學生品德價值。(高)  
kjy16_20230514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5.14
鄧鏡波學校雜藝大使
推廣扯鈴培養自信與耐性
(本報專題)早在19世紀時期,聖鮑思高神父邀請「貧苦無告青少年」到慶禮院一起玩樂,同時藉此學習教理, 陪伴青年同行。時至今天,慈幼會的鄧鏡波學校一直秉承鮑思高神父向青年帶出喜樂的信息,在校內設立不同活動吸引學生學習,從中指導他們的成長,該校近年推廣扯鈴雜藝,深受學生歡迎,該校副校長戎穎軒認為,「學習鮑思高神父懂得欣賞一切美好的事物,更要喜歡青年所喜歡的事,以貼近青年。」   鄧鏡波學校早於2007學年開始, 已推出大哥哥計劃,最初為協助剛由小學升上該校的學生適應校園生活,由校內高年級生教導師弟溫習功課;隨後在計劃中加入攀石活動、聖誕聯歡、義工服務及魔術班。至2010學年,大哥哥計劃開展雜藝訓練,一直至今,社工賴曉軒指出,學生從活動建立自信及團隊精神。   大哥哥計劃由該校的學生輔導組負責統籌,社工賴曉軒指出,雜耍的個人及團隊訓練,有助提升學生的個人成長及發展,團隊合作精神建立學生自信、認識自我,學習專門的雜藝訓練從中發揮學生的潛能。   近年,校方加強扯鈴訓練,該校的大哥哥計劃組成了雜藝大使,邀請舊生回校任教,高年級生帶領初學者學習,使團隊營造「以大帶小」的精神;雜藝大使於每年的聖誕節聯歡會演出扯鈴,成為帶動整個活動高潮的環節,去年12月的演出,邀請了神父及教師一起參與,更設有Battle環節,節目內容全由學生構思出來,曾有一年演出時禮堂關上燈,漆黑中,雜藝大使用上發光的扯鈴由二樓滑落到舞台,造出流星的效果,配合音樂與背景下,構成悅目的演出。   朋輩支持 互相成長   本學年雜藝大使共有33人,當中20人接受進階訓練,除校內表演,團隊於本月中參與友校舉辦的扯鈴比賽,並於稍後到長者中心進行扯鈴表演及探訪。社工賴曉軒認為,考核學生創意, 也有助培養學生堅忍與耐性, 「雜耍需要持之以恆練習,才能展現成果。」他從扯鈴活動中,看到學生的轉變,有學生在學習上缺乏專注與耐性,計劃下參與扯鈴訓練,時常與師兄和同儕練習扯鈴招式,自然會吸引其他人仿效,這種良性競爭能令彼此有所進步,專注力也有所提升。   初學者以打棍方式,先熟悉節奏,例如先把鈴放在地上,拿起雙棍,由右向左的方向進行移動練習;扯鈴招式千變萬化,包括有直立鈴、拋高、放棍、鞭鈴、螞蟻上樹、垂直轉、繞手或繞腳等。另外,亦有分團隊及個人動作,於演出中展示不同招式。   「扯鈴運動對於我而言,幫助我找到自己。」該校舊生張嘉偉由中一參與扯鈴,高中時經常擔當小老師向學弟傳授技巧,中學畢業後他一直繼續扯鈴訓練,曾到各地參與扯鈴比賽,曾在中國內地的一個國際青年比賽中,奪得扯鈴單人組技術賽冠軍;他也到其他學校,包括在母校任教扯鈴,「扯鈴令我發掘對教育工作的興趣,現在我正修讀幼兒教育,希望將來以教育作為事業。」   「見到師兄在校內練習扯鈴時,展示的每個招式也很型格,使我很想學習。」現時就讀中五的蔡德朗,回想初中時向社工申請加入該計劃,對扯鈴一竅不通, 他形容初中時個性內斂,不善於表達自己,更容易受情緒影響,現在他在大哥哥計劃中擔當師兄角色,向初階班同學教授扯鈴,樂於與同學分享,「上台真正表演,增強我的自信心,使我有很大改變。」他認為成為雜藝大使後,愈來愈喜歡扯鈴雜技,更肯定自己的能力,「扯鈴運動使我提高了很大的自信心,我現在充滿自信。」   中二學生黃晏霆剛加入雜藝大使才兩個多月,未加入前,很喜歡觀賞雜藝大使的練習,經常陪伴同學練習至晚上,後來獲邀加入。中四學生劉勤發認為,學習扯鈴後提升自信心,做事有目標,也學會專注。他試過為練習直立放棍的招式花上三個月時間苦練,「見到別人玩扯鈴如此出眾時也吸引我學習,當定下目標後,做事自然更專注。」   戎穎軒副校長認為,學生透過參與大哥哥計劃的扯鈴訓練,從中發揮所長,啓發潛能外,向外分享扯鈴,自然對自己有更高要求,力求在技術上追求完美,對於個人發展上更具自信。(高)  
kjy16_20230507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5.07
嘉諾撒培德書院
不一樣的體驗 不一樣的藝術展覽
(本報專題)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會祖聖瑪大肋納嘉諾撒「謙遜、仁愛」的精神,一向是修會屬校嘉諾撒培德書院的辦學方向之一,該校近年全面推動品德教育,在藝術培養方面,藉著創作帶出品德的精神。校長黃少玲表示,期望學生能夠成為一個懂得感恩、尊重萬物、勇於承擔的嘉諾撒人。   嘉諾撒培德書院早前與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首次合辦藝術展覽「Ps Share PTCC @ PolyU 」, 展出逾150份中一至中五學生在視覺藝術、STEM創科科研,以及時裝設計的作品。   該校視覺藝術科主任許穎彤指出, 展品大部分來自學生上學年的創作成果,作品的題材圍繞個人、生活、社區及社會。例如在疫情期間,中六學生運用STEAM技巧,融入科技與藝術創作,設計成可提升家居衛生及防疫的「溫馨小居」;中五學生善用物聯網及AI技術,研發智能學習椅,紓緩學生在疫情下長時間在家網課,因而出現亞健康的癥狀;中三學生在疫情中學習電繪設計WhatsApp貼圖,帶出正面信息,在疫情下送上鼓勵;中二學生藉著口罩設計,學習繪畫中國花鳥畫,以花卉借喻個人情感,向疫情下的「英雄」表達感激與讚美。校方原定印製由學生設計的口罩,因著疫情逐漸放緩,轉為製作杯墊,分享學生創作的成果。   黃少玲校長表示,作品鼓勵學生多觀察社會,留意學校及生活的點滴,關顧社會,鼓勵學生透過不同的藝術媒介,帶出正面信息。   培德人 培德物   該校2021學年起的三年發展計劃,推動「感恩、承擔、尊重」的元素,上學年以感恩為題,本學年則以推動承擔為主。中四學生陳曉彤於去年中三級視覺藝術課堂中, 學習應用平板電腦電繪繪畫, 設計WhatsApp貼圖,以圖像及簡短文字帶出品德價值, 帶出「培德人、培德物」的主題,繪畫出具漫畫特色的「培德人」形象,及展示培德人品德的物品,帶出正向信息。她揀選「承擔」作為品德主題,分別創作運動員及書包兩個角色,希望帶出「勇於承擔過錯」與願意承擔責任等信息。   是次展覽已於2月2日至10日舉行,其他的作品包括以杯麪作為創作媒介,由中四學生因應以其個性作為選材,把杯麪重新包裝設計;亦有自畫像、靜物素描、服裝設計作品、香港仔風景電繪,也請來3Education推廣AR(擴增實境)技術的應用等。其中展出多幅運用金或銀的刮畫卡,讓中三學生觀察校園環境進行仿版畫創作,中四學生麥鐥之刻畫了校園的樓梯,「每次上學也會使用的樓梯,也使我充滿著校園美好的回憶。」由於學習時受疫情影響,需要在家網課學習,她便透過老師教授的點、線、面技巧完成仿版畫創作。   融入科技與藝術   展覽中,每個作品均設有二維碼,分享學生的創作意念,該校在展覽中得到3Education的協作,在展覽中展示AR及VR技術。副校長陳立宜表示,不同的資訊科技為學生帶來嶄新的體驗,「戴上VR眼鏡,立時進入了藝術創作的虛擬環境中,帶來了科技與美感的效果。」他指出,藉著科技擴大展覽的可塑性,尤其是一些體積特大的展品,在場地限制下,透過科技也能展示出來。   兼任視覺藝術科及推動STEAM教育的林敏宜老師指出,視藝的範疇甚廣,作品除了平面與立體創作,也包含科技或體驗式學習, 她指出,校方近年把AR技術融入創作,是次展覽設有科技元素,展現學生在學校學習視藝創作的多元化。   中四學生譚良純在展覽期間,協助來訪者運用AR技術觀賞作品,「指導觀眾用平板電腦掃描二維碼後,從另一種觀賞的方式欣賞作品,加入了科技元素很有趣,是一個新的嘗試。」   全校學生粉飾操場   上學年期末,該校趁著籃球場於暑假期間,進行翻新工程前,黃校長發起與全校師生及職工用上三天時間, 一起在籃球場上進行「扮靚操場」大型合作塗鴉活動,以塑膠彩繪畫成20多幅以「感恩」為題的作品, 拼砌出代表嘉諾撒培德書院(PTCC)字樣的大型作品,作品圖片亦於展覽中展出,學生陳曉彤認為,能夠粉飾操場很有趣,展現團結與合作精神。   陳立宜副校長表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首次與中學合作舉辦展覽外,也邀請中學生參觀設計學院,「學生親身體驗在設計學院就讀的學生的學習經驗,特別為有意日後在設計行業上發展的學生,推動生涯規劃教育。」   中四學生黃芊萃為了能選修視覺藝術科,剛於本學年插班入讀該校,她說,有幸跟隨學校參觀理大設計學院的機會難得,她也有機會觀賞設計學院學生就香港文化或環保的藝術作品,「讓我更肯定自己將來想成為室內設計師的夢想。」另一中四學生麥鐥之表示,有機會到訪設計學院的物料資源中心令她大開眼界,中心詳列多款物料的資料,「原來不同的物料知識及應用如此豐富,讓我看到創作空間可以很大。」   黃少玲校長表示,學生的作品反映學校著重品德教育,學年內各學科從教學中加入品德元素,視覺藝術便是其中之一,從品格教育彰顯該校辦學團體嘉諾撒會的精神:仁愛、謙遜、承擔、尊重與感恩。她更形容藉著展覽展示學生藝術才能,「這是天主巧妙的安排」。(高)    
kjy16_20230430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4.30
潔心林炳炎中學
社區關懷日 傳揚喜樂信息
(本報專題)「為珍惜我們寶貴的生命,我們承諾會勤運動,多鍛鍊,做個喜樂健康的青少年。」在潔心林炳炎中學於4月初舉行的「2023社區關懷日」上,逾200人宣讀健康承諾,為後疫情下學童,提升身心靈健康。   該校舞蹈學會的學生,跟隨跳舞導師在台上,帶領參加者跳起健康操,校長劉瑤紅博士指出,女生以喜樂的心情帶領眾人盡情跳舞,傳遞正向思維的信息。   該校由2016學年慶祝創校45周年開始,於每年四月舉辦社區關懷日,首年學生走遍全港參與愛德服務,往後每年設有主題,藉著服務傳揚主愛。本年的社區關懷日,以「大手牽小手—— 樂在潔心.健康.操」為主題,來自黃大仙區內共11間小學及幼稚園的師生、家長等參與,近200名中、小、幼學童進行集體操,倡議學童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及健康生活。劉校長說,五年前推出社區關懷日,便是希望學生回饋社會,傳揚喜樂。   攤位活動 推廣身心靈健康   本年度社區關懷日除了讓該校一眾師生參與外,也邀請來自黃大仙區的坊眾前來,校園設有多個由不同的社會組織及學生團隊設立的攤位活動,宣揚正向價值。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於活動當日提供多項健康篩查服務,例如讓小朋友把腳放在儀器上,再由義工為孩子檢查是否有扁平足問題,提升公眾對健康的關注;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推廣健康、諮詢輔導及教育活動外,亦由護士駐場作健康風險評估, 以及提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高血壓) 的篩查服務;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噏」邀請來賓一起參與投擲圓球遊戲,藉此釋放壓力,也向外分享面對及處理負面情緒的情況等。   另外,該校體育學會設置智能運動遊戲攤位;家長教師會設有親子DIY手工攤位;氣球創藝學會設置氣球創藝攤位等, 藉著活動與眾同樂。中三學生周倖而看到有小學生在攤位中結伴製作匙扣,希望留下美好的回憶;家長與孩子一起做手作時,建立愉快的親子時光,帶出天主教信仰著重家庭價值。   關愛社區 栽種植物   「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 人就成了一個有靈的生物。」(創二7) 在創世紀中,記載天主創造的奇妙。的確,世上每一個事物也賦予生命的意義, 該校的校園社區大使學習了水耕種植的技術,在社區關懷日的攤位上展示出多款水耕蔬菜:羅勒、九層塔、白菜及沙律菜等蔬菜。   在該校擔任校園社區大使的中四級學生劉芷欣與黃嘉嘉選修生物科,她倆本學年初參與由社區中心舉辦的關愛社區栽種計劃,由本地綠色創科公司教授水耕種植技巧,活動中她們向坊眾講解水耕種植不同的元素和營養、在港進行水耕種植的好處等。   黃嘉嘉指出,種植展示出大地的生命力,尤其近年疫情下時常待在家中,難免感到生活沉悶,無形中減低學習動力,在參與水耕種植,她需要把水耕種植機帶回家中以便照顧及觀察植物的生長,「見到植物每天在長大,心情也會好起來,驅使我更會用心照料植物。」   另外,六位氣球創藝學會的同學,在氣球創藝攤位製作了近180個不同的氣球造型:小狗、兔子、長劍、花朵等,造型可愛生動的氣球吸引遊人前來。中三學生駱巧妍及中二學生陳浿愷與其他成員耐心教導小孩扭氣球,她倆均表示,當看到小朋友收到氣球後展露笑容,也使她們心情愉快。   藉著活動,學生也認同把歡樂向外傳揚,中五學生陳祉因是該校的總領袖生,她在活動中與另外40 多名同學擔任健康大使,帶領約50位來自六所小學的學生代表「活力大使」,指導近100名幼稚園學生進行健康操,帶出活動「大手牽小手」的精神,她說:「小朋友很可愛,全程投入活動,同時也對中學校園生活很感興趣,看到他們的投入,使我更要用心帶領小朋友完成健康操。」   舞蹈學會副主席中四學生何希婷表示,疫情下少有跳舞的機會,她早前收到健康操的片段,便每天抽15分鐘進行自我練習,直到當日的活動中,她站在台上跳健康操時,讓她感受到校園的活力。   該校的三年發展計劃,以適性揚才—— 喜樂、豐盛、賦能(Enjoy,Enrich, Empower)為發展方向,本學年先以「喜樂」為題,校長劉瑤紅博士期望,學生在服務與學習帶出喜樂信息。她表示,疫情後社會更需要關注身心靈健康的需要, 「邀請大眾一起參與活動,支援及聯繫社區, 引入不同的社會資源給予公眾認識。」她相信學生也有能力,藉著服侍他人,一起關懷弱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