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20925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9.25
荔景天主教中學
生命馬拉松 成就學生發光發亮
(本報專題)「我只顧一件事:即忘盡我背後的,只向在我前面的奔馳,為達到目標,為爭取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召我向上爭奪的獎品。」(斐三13-14)荔景天主教中學「生命馬拉松」獎勵計劃設立超過20年,鼓勵學生找尋理想,盡力向著人生目標邁進, 希望找到人生方向。   「生命馬拉松」⋯⋯你會視人生如同一場馬拉松嗎?為自己定下目標時,懷著毅力、堅持與忍耐前行;深信透過不斷嘗試與辨別,必定會找到自己的人生。每一位入讀荔景天主教中學的學生,在每年新學年也收到一本「生命馬拉松」獎勵計劃小冊子,學生為自己訂定實踐目標,積極參與各項活動,期望於學年內得到均衡的發展。   該校副校長楊國智指出,透過獎勵計劃激勵學生投入校園生活,培養學生德、智、體、群、美、靈六育的發展,藉著幫助學生發掘潛能,加強對學校的歸屬感,提升自信心,建立良好的公教價值觀。   過去一年,該校共510位學生參與獎勵計劃,當中一成八學生獲得鑽石獎,一成二人得金獎,兩成四獲得銀獎,以及四成六學生得銅獎。   學生圓夢赴海外交流 能夠獲得鑽石獎最高殊榮的學生,在德、智、體、群、美、靈也有所成就。其中上學年在「生命馬拉松」獎勵計劃獲得鑽石獎的中四學生張駿宏,剛於9月初已飛抵美國的中學交流一年,他說,沒想到自己有機會到海外交流,「這本來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透過獎學金現在終能圓夢。」   張駿宏來自單親家庭,他的母親是家庭的經濟支柱,疫情期間母親曾失業,他表示這段時間根本沒有餘錢,他感謝學校常鼓勵學生要懂得爭取學習機會,他亦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窒礙其發展,自初中已活躍於學校舉辦的課外活動與比賽:中英文朗誦比賽、戲劇活動、管樂團等。   上學年張駿宏更主動向老師自薦申請美國中學交流計劃獎學金,剛於7月底獲頒獎學金赴美交流一年,他認為即使面對困難, 只要有才能,每人也有平等學習的機會,他感謝母親無條件支持他任何的決定,放手讓他挑戰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希望透過這次到美國學習的經歷,「證明『原來我得㗎』, 冀成為榜樣,鼓勵更多年青人逆境自強。」   透過知識脫貧 荔天的舊生陳嘉兒現於香港城市大學修讀生物醫學二年級,兩年前在應考中學文憑試前,校方推薦她申請領展大學生獎學金,該獎學金是獎勵家庭三代中首代入讀本地大學的學生,陳嘉兒的父母出生基層,父親從事冷氣裝修工程,中學還沒有畢業便要謀生以幫補家計,母親是家庭主婦,嘉兒明白到要脫貧需要向上游,她除了努力讀書外,也曾擔任學社的副社長,數學學會主席等,「整個校園氛圍鼓勵我多元發展的重要,我對數學感興趣,老師會推薦我參與比賽,每個挑戰也有助我成長,肯定我的能力時,令我更有學習目標。」   創新發明幫助他人 自中二開始參與STEM比賽的中六生譚穎燃,一直希望善用科技幫助有需要人士, 她曾與同學發明「超能皮膚」去幫助觸覺受損人士,該作品一直作改良並在不同的比賽上獲得多個獎項,此外她也是學生會主席, 在「生命馬拉松」獎勵計劃的小冊子,她分享擔任學生會主席的感受時,認為是一份「全新的責任」,「我與學生會幹事時刻提醒自己以身作則,不斷完善與發展自己,盡心盡力為同學服務。」特別在疫情下,她希望盡其所能為同學爭取舉辦活動,即使在防疫的限制之中,也可以享受校園生活。   同樣善用所學去幫助社會上有需要人士的中四學生謝泊寬,剛在上學年的香港創科展上,與另外兩位同學研發出「助」手(手部助力的活動裝置),幫助中風康復者作手部物理治療,更奪得中學組銀獎。他表示, 在老師支持下進行研發,發掘自己對工程學及編程等的興趣,他說會繼續改良作品,期望有日能推出市場,貢獻社會。   「模擬面試、準備個人履歷,前往不同的職場了解工作內容,擴闊我的視野,對我未來路向有幫助。」中六生劉靜欣早前在學校推薦下參與「良師益友計劃」, 她說過去只會視醫生、律師等才是成功行業,在計劃中她有機會接觸到從事公證行及保險行業的人士時發現,不同行業各具專業,她亦有機會模擬在職場工作及面試等情境,「我事前仔細了解所屬機構的背景,有助我在模擬面試時解答提問。」最終她經過多重面試後,獲大會揀選為最佳學員。   楊國智副校長表示,學生藉著有系統的獎勵計劃,整全地記錄學生於學年內在宗教培育、德育發展、學術成績、運動、群體活動、文化藝術方面的成就,「當學生看到屬於自己的記錄冊上所寫的表現,自然提升成功感與自信心。」此外,老師也會按個別學生的潛能,透過參考記錄冊,進一步為學生申請不同的校外獎學金,或推薦他們參加校外活動,使學生盡展所長。(高)  
kjy16_20220918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9.18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推動課外活動課 建構身心與健康
(本報專題)在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每到星期五的最後一節是課外課,會見到幾乎全校學生走出課室,雀躍地走到不同的活動室、操場等參與自己心儀的課外活動課。新學年剛開始,該校學生可以藉著課外活動課,調適繁忙的學業及校園生活。   課外活動主任湯瑞燕老師指出,本學年共有30多個聯課活動,每一項也有學習的意義,包括近年新設的線上單車小組,學生可以在活動室使用「室內功率訓練單車」健身,亦可以在戶外踏單車;亦設有模型研習社,學生在組裝模型過程,發揮創意,並學習使用不同的組裝工具; 或一嘗咖啡師的工作,在專業咖啡師指導下,學習沖煮咖啡、咖啡拉花設計等。   湯老師指出, 有學生為自我增值,會選擇學科類別的會社,如高階數學研習、科學、IELTS考試預備班等;心靈及宗教方面,設有身心靈活動的會社、歌詠團或慕道團;體育類別則有足球、街跑、羽毛球、花式滑板等;興趣性質為主的例如是沙畫、結他、模型、編程機械人等,也有體驗不同行業的會社:如髮藝、手造皮革、專業咖啡師等。   沙畫體驗融入藝術 在林林總總的課外活動中,總有一項是學生心儀或有興趣的項目, 其中已舉辦逾三年的沙畫班,由天主教徒沙畫藝術家胡藹的教導學生把視藝融入生活,帶領學生學習「以沙畫說故事」。   上學年受疫情影響,學校曾長時間改在網上授課,儘管如此,也未有阻礙課外活動的進行。沙畫班導師胡藹的形容, 在疫情下課堂「也如流沙一樣學習變通」透過網上教學,有的學生帶備燈箱及沙回家上網課,亦有部分學生受環境所限,她便請學生以黑色卡紙取代燈箱學習沙畫。   由中一開始參與沙畫班的中三學生袁卉芝,自小已喜歡繪畫,升中後得知美術學會設有沙畫班,便希望嘗試不同的藝術媒介, 體驗藝術的樂趣,「平日繪畫只需拿起畫筆繪畫創作,接觸沙畫時,才知道要用整隻手才能完成每個沙畫技巧,感覺很有趣。」她舉例指出,如用沙展示雲朵,要掌握撒沙技巧;也要以手指刮掉沙,突出圖案的輪廓等;每次完成沙畫,過後一掃圖畫便會消失,她說不會因此感到失望,反而讓她多思考圖畫的創作空間。   身心靈樂緣學習放鬆 三位參與「身心靈樂緣」的學生,在祈禱室內躺卧,閉上眼睛,再把厚甸甸的書籍逐本放在身上,每本書代表著自己面對的壓力,學生事後分享表示,這以書籍的重量代表壓力,才覺察到自己正面對學業的壓力,導師引導學生時提醒學生放鬆的重要。   身心靈樂緣負責老師之一蕭婉雯指出, 該校一直著重身心靈教育,認為藉著覺察自己,學習把生命的陰暗面轉化為光明的一面,需要恆常進行身心靈活動的練習,包括身心鬆弛、學習安靜等。尤其面對現今社會,學生藉此提升自處與自省等能力。   花式滑板建立自信 滑板教練張恆達, 學生稱呼他為達達Sir,他透過與青少年一起玩滑板,灌輸滑板文化,向青年細說人生,「玩滑板一定會跌倒,但是如何從跌倒中學習,最重要是願意多作嘗試。」他時常鼓勵學生,不要只想,不去行動,要嘗試才知自己的能力,這是他時常向學生灌輸的觀念,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在滑板以外,願意把想法付諸實行。另一項滑板文化是互相尊重,達達Sir認為玩滑板也要懂得尊重,不可以有少許不滿或意見便出口傷人或說粗言穢語。   中六學生陳家齊自去年加入花式滑板班,在教練鼓勵下學習放膽嘗試。他表示這無形中提升對學習的自信心,有助自己準備中學文憑試,「在疫情下時常面對學習的困難,有時也感到迷茫,達達Sir時常鼓勵學生抱正面態度,啟發我凡事盡力而為的重要。」   湯瑞燕老師表示,課外活動課自2012學年教育局推出的新高中課程後推出,當年全港學校也要加入其他學習經歷(OLE),該校便把過去在課後舉行的聯課活動會社,改為在課堂上進行,以中一至中五學生為對象,讓他們從中尋找興趣與專長。她表示, 曾有參與課外活動課的學生,畢業後繼續向這方面發展,例如曾參與美術學會的舊生, 現時是藝術家;昔日曾參與街跑的舊生,現返回母校實習,擔任運動助理;亦有銀樂隊成員畢業後開辦音樂中心教授樂器。她說能夠及早讓學生接觸不同種類的活動,成為了另類的生涯規劃,幫助學生尋找個人發展路向。(高)
kjy15_20220626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6.26
張振興伉儷書院 Try.程.尋
尋找目標 發掘潛能
(本報專題)在學期快將結束前, 在學習以外,你們有沒有為自己定下目標,努力向前,讓自己的人生有所成長? 天主教喇沙會張振興伉儷書院本學年為學生設下「Try.程.尋——正向自主啟航計劃」,校長黃世堯深信每位學生也有潛能,學生只要在個人目標上,每天訂下一小步,定會有所成長,最終達成目標。   「你願意如同聖母瑪利亞,成為那顆海洋之星,為別人發光發亮嗎?」發起「Try.程.尋」計劃的副校長何泰安說:「聖母瑪利亞在教會歷史中被喻為海洋之星(Stella Maris),她為我們提供明確的方向,在生活中妥善活出每人自身的品格強項。」他以航海比喻人生,當學生訂下明確目標和方向,即使在實現目標過程中遇到困難,憑著毅力克服,並信靠天主學會交託,「只要朝著你人生中的那顆星,自然發揮個人才能;團隊之間的彼此鼓勵,給予正向能量。」   「Try.程.尋」計劃   「Try.程.尋——正向自主啟航計劃」是一項為全校學生制定自學目標的計劃。社工呂任杰指出,學生在計劃下與班主任一起訂定個人目標,認識自己的品格強項,再從中邁向及完成目標。正如是次計劃小冊子的首頁寫著「啟航」的比喻: 「人生好比航海,要有明確目標和方向才可成為正直不阿的人,將來為社會服務。你們每一位都是掌舵人,應嘗試發揮自己的塔冷通,在旅途中駕駛自己的帆船,尋找你人生的那顆星星。」這項計劃包括:   Try:自主學習,當遇到困難時懷著信德,憑著天主的幫助,不要放棄,繼續完成目標; 程:讓學生確立目標; 尋:善用自己的塔冷通,發展品格強項。   在發展品格強項中,該校引用心理學家沙利文(Martin Seligman)和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的品格強項, 識別出六種美德:智慧、勇氣、仁慈、靈性、公義和修養,以及24種性格強項, 學生藉著尋找個人的性格特質並加以發揮,推動正向教育。   熱愛足球 自學英語   兩位中四學生林倬康及陳錦鋒熱愛足球,二人均是曼聯及曼城球迷,他們不時瀏覽海外足球網站以盡快取得第一手消息,這次他倆在Instagram設立賬號「mcfans.hk」,定時上載曼城和曼聯的新聞消息,向外分享足球的樂趣。   林倬康目標是提升英語能力,於是他選擇翻譯足球資料,藉此認識英文詞彙, 「透過閱覽海外足球的網上資訊時,為確保發放正確的足球資訊,搜集資料時經常查閱字典,從中學習足球的英語用語,過程中提升我在學習英語的興趣。」負責版面設計的陳錦鋒則以圖像或影像等吸引讀者收看。   在「Try・程・尋」計劃下,中四學生徐健浩希望學習做DJ(唱片騎師),於是他跟專業的DJ老師學習打碟及混音等技巧,也嘗試給廣東歌填詞,學習過程中他明白詞彙表達的重要,期望從創作中提升中文寫作的技巧。   修讀視覺藝術科的中四學生林文浩趁著早前的特別假期,畫下一幅有關靈魂的作品,在天平上分別放上蝴蝶及羽毛,蝴蝶比喻靈魂,透過羽毛衡量人的善與惡,他認為透過繪畫豐富他的創作靈感,為未來從事設計行業作好準備。   編寫射擊遊戲   寓學習於娛樂   中三學生林靖希喜歡打遊戲機, 於是與老師商討設計平面射擊遊戲, 老師建議他先選擇遊戲引擎開發遊戲,開發遊戲過程中,他在YouTube 自學取經,試過出現程式錯誤,需要花上數小時尋找問題,他在過程中學會主動求學,提升自信心。   中四學生王啟政、楊及楊學文均表示以提升學業成績為目標,王啟政將目標定為於本學年考取全級第一,他表示每天設下溫習時間表,加強溫習弱項科目;楊認為自己的英文能力弱,於是在3月的特別假期中,多看英語電影及英文書籍,他說輕鬆學習培養他主動學習英語。楊學文則在溫習時主動把手機交給家人看管,「因我訂下目標,令我更希望能專注溫習。」   另外,這計劃亦邀請中一至中三學生於美術課堂中設計24個品格強項的徽章,中二學生張訢宇及戴卓毅有份參與以「智慧」為題的標誌,他倆指出,藉著作品帶出青年的創意及好奇心,從而發掘個人強項致力追求知識。   本學年是張振興伉儷書院創校50周年,校長黃世堯指出,本學年其中的關注事項為自主學習,藉著上述計劃幫助學生確立目標,培養學生的全人發展。他指出,疫情持續已逾兩年半,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與成長,「『Try・程・尋』計劃有助學生懷著堅毅實現目標,有助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教師鄭崢嶸表示,學生與老師傾談學習目標時,藉著彼此交流了解學生需要,他相信當學生找到個人的品格強項並加以發揮,有助投入校園生活。另一教師梁耀霖感受到,學生在追尋目標時, 建立堅毅與自信。(高)  
kjy16_20220619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6.19
屯門天主教中學 獎助學金與實習
支援弱勢學生 推動科研
(本報專題)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香港爆發時,口罩、酒精搓手液等防疫物資供應極為短缺,基層市民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當時香港明愛家庭服務與一所本地藥廠合作,研發生產口罩,捐贈予有需要家庭及學校,部份受惠學生亦到藥廠實習協助生產逾50萬個口罩,達致助人自助。有學生實習過程中認識商營機構的運作,也藉此思考人生未來方向。   由明愛新界西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推出的「中學STEM科研體驗計劃」,該計劃與李氏大藥廠合辦,由明愛家庭服務在新界西服務的六所天主教中學,包括屯門天主教中學、元朗天主教中學、天主教培聖中學、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及保祿六世書院,每年安排上述學校的學生到科技行業公司實習,推行獎、助學金,以及CEO與青年人對話講座。計劃其中的「李杜靜芳獎學金」, 至今已為2 8 名對科研(STEM)有興趣的中學生,提供不同資源援助。   「陳同學是校內的模範學生⋯⋯在試後的一天,他提著兼職工作所需的外賣速遞袋來拿取獎學金支票⋯⋯」屯門天主教中學的學校社工曾向豪在「中學STEM科研體驗計劃——李杜靜芳獎學金」的年度回顧錄上,分享剛於上學年畢業,現於香港科技大學修讀工程系的舊生的情況。他指出獎學金以及兼職的薪金,足夠他購置手提電腦及大學迎新週的費用,讓他安心學習,不用因經濟問題而停止追夢。   社工曾向豪是上述科研體驗計劃的負責人,他指出疫情期間,不少學生的家庭經濟和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藥廠為清貧家庭、社區有需要人士和學生生產口罩,也以優惠價格售予香港明愛等,以解決當時防疫物資缺乏的情況外,同時也為支援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推出的計劃,藉著提供不同形式的援助,給予弱勢學生平等教育環境。   參與實習 摸索前路   屯門天主教中學中六學生王宇森剛於6月1日至10日,獲得在盈電工程有限公司實習的機會,他說一直對環保工程感興趣,藉著實習肯定自己將來揀選工程系。   王宇森在小學五年級跟隨家人從內地來港定居,他從擁有兩地生活的經驗中察覺到,香港周邊的環境規劃良好,漸漸對環保工程產生興趣,他希望藉著實習機會,更了解相關職場的情況,為日後升學鋪路。   現就讀香港科技大學工程系的屯天舊生羅煦諾,去年經學校挑選到工程公司實習時,約有兩星期專責消防項目,學習閱讀圖則、了解消防工程的準則等,他說實習時有導師專人指導,以及在職場結識其他學校的實習生,「一般大學二年級才可以實習,我在中學時已有實習的體驗, 豐富我的履歷。」   獎助學金支援清貧學生   中六學生黎樂天家住鐵皮屋,家中開支只靠母親的收入應付,他為節省家庭開支,即使炎夏時也甚少開空調,剛在去年1月他獲發每月1,500港元的助學金,他運用助學金報讀補習班,也為家庭添置電風扇,讓他在考試前不用再擔心家庭經濟困難,可以安心備試。他在獎學金的年度回顧錄上分享說:「助學金使我在學習上得到充分的援助,亦緩解了我家庭的經濟困難。」他希望將來可以在大學修讀心儀科目, 日後貢獻社會。   「考完DSE後,現在每星期回校為中三學生補習數學,幫助師弟師妹應付期中試,課後也會向他們交流高中選科的經驗。」中六學生鄭逸軒自高中後,一直保持全級第二至第四的名次,去年7月他獲得獎學金,表揚他在學業上的成果,他表示獎學金已用於補習以提升應試能力,現正等候放榜,以師兄身分回饋學校,為師弟師妹傳授知識。 鄭逸軒希望,將來可修讀工程,「最理想是考入人工智能(AI)方面的工程學系,讓我繼續發掘在開發軟件,及研發未來的科技。」   屯天副校長賴志遠指出,該校近年重開高中的資訊科技科以及設計與應用科技科,也在初中設有科技與生活科,希望學生從學術、科研及生活等善用科技知識,從科技了解改變生活。   賴志遠亦指出,每年由明愛學校社會工作服務部舉辦的「CEO與青年人對話」講座,由現職工程師親身與學生分享工作經歷及職場環境,讓學生提早了解現時工程的發展與機遇,為自己作好準備。(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