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1119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11.19
聖類斯中學
藉人工智能 實踐價值教育
(本報專題)創新科技發展乃大勢所趨,香港教育近年也引入更多創科學習元素,例如編程、工程、人工智能等,天主教學校若能結合科技與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豈不是更加有意義?聖類斯中學的三位中六學生,便運用人工智能及編程技術,設計名為「M.I.A.」(Medical Intelligent Aid)的機械手,旨在讓長者透過與機械手互動,鍛煉肢體動作及減少孤獨感。   香港近年被評為全球最長壽的地區,據資料顯示,65歲及以上的長者所佔的全港人口比例,將在未來10年升至接近全港人口的三分之一。面對人口老化問題,聖類斯中學的三位學生郭子謙、李卓賢和余昀達明白不少長者獨居及行動不便,使身心容易出現健康問題,所以M.I.A.主要有三個模式,讓長者鍛煉手部動作及與聊天機械人(chatbot)聊天。他們憑M.I.A.奪得由香港浸會大學聯同香港人工智能及機器人學會主辦的「AI x HK OpenCup 2022」創新人工智能比賽的冠軍。   學生余昀達介紹M.I.A.的三個模式時說,第一個模式由M.I.A.跟隨用家的手部動作,第二個模式則是由用家跟著做出M.I.A.的動作,令長者活動手部肌肉及關節。第三個模式則是讓用家輸入文字與聊天機器人交流,照顧長者的身心健康。   代表香港出賽 與亞洲選手交流   學生郭子謙提到最初設計M.I.A.,是受到一位醫生校友的啟發,「他在去年暑假參加活動時,詢問老師可否用機械手幫助病人。所以,我們最開始為機械手編程時,並沒有打算參加比賽。」後來,三位學生及教師知悉上述比賽後,便決定完善機械手,成為作品「M.I.A.」。   在比賽前,三位學生邀請了校長易浩權博士及校監陳鴻基神父,聆聽他們的演說,更邀請了陳神父試用M.I.A.,得到校方的支持與鼓勵。   三位學生首次組隊參賽, 便獲得如此卓越的成績,郭子謙表示,由於每位組員負責不同崗位,例如編寫程式、設計作品外觀、撰寫作品敘述,分工明細,合作無間。他們早前也憑M.I.A.獲得「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銅獎,將於12月代表香港,參加亞洲賽事「APICTA Awards」, 與其他亞洲國家的選手較量,互相交流。   除了參加比賽,學生李卓賢補充,他們之前亦到該醫生校友工作的診所,為他安裝M.I.A.,並教導使用方法,供病人使用。他表示見到機械手在醫療層面能真正幫助別人,使他感到滿足。   鞏固校訓精神   協助推動學校發展人工智能學習的電腦科主任郭尚賢老師,是次帶領三位學生創作M.I.A.,他約在兩年前留意到人工智能的發展,於是向學校申請成立「AI Lab」,提供相關書籍、機械人等,豐富學生的學習。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接觸人工智能,AI Lab主要讓學生有空間進行報告、準備比賽。」郭老師又提到,參與人工智能活動的學生每天午膳時候,都會聚集在A I Lab交流學習進度或進行活動,包括與學校新添置的機器人下棋。   社會各界對人工智能的爭議不斷,易校長提到學校在人工智能的教育上,潛移默化地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相關技術。   「價值教育是需要行動及實踐出來的。但在疫情時,探訪安老院、賣旗、義賣活動都暫停,在培養學生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時,面對很大的限制。」易校長談到,學校近年的關注事項是透過課程或課程外的教學, 鞏固校訓精神「學問與虔敬」。他期望藉著學生在人工智能上的發展,或在比賽中獲獎,能給予其他同學一個正面的作用,思考如何透過科技,幫助及關愛他人。   近年,不時出現學童輕生的新聞,三位同學本學年再度參加了「A I x H K OpenCup」比賽,以關注年輕人的身心健康作為主題,期望透過設計幫助他們勤做運動,抒發生活上的各種壓力。易校長總結: 「這也呼應辦學團體(鮑思高慈幼會)的精神,關顧青少年 。」(吳)  
kjy16_20231029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10.29
天主教培聖中學 建校60 周年
感恩同行 承傳創新
(本報專題)天主教培聖中學於1963年創辦,早年校舍位於九龍塘牛津道,這所政府津貼的中文男校秉承白英奇主教的意念,以教育中國青年為目標。該校於1992年遷入元朗天水圍,並由原來的男校轉制為男女校。2023年,該校踏入六十甲子鑽禧,以「感恩同行 承傳創新」為題,舉辦一連串校慶活動。郭富華校長希望透過活動感謝前人的耕耘, 也致力開創未來。   同心協力 燃亮發光   為迎接創校60周年,該校早於一年多前已展開籌備工作,包括設計60周年徽章、創作校慶主題曲、出版紀念特刊、翻新主保聖人瑪利亞的聖像、訂製聖母聖嬰像;及籌備校慶開放日暨主保聖人聖像祝聖禮、聚餐、感恩祭及才藝晚會等。郭富華校長坦言在過去幾年,香港的教育環境面對各項挑戰,包括縮班、合併,甚至殺校的危機,故希望藉六十周年校慶,讓區內外人士認識學校,以提升學校形象,同時增加在校學生的歸屬感,延續未來的發展。   該校於10月13日舉行校慶開放日暨主保聖人聖像祝聖禮,由陳永超副主教主禮。典禮上除派發紀念特刊,更首播校慶主題曲。參與製作紀念特刊的中文及綜合藝術科老師周子嘉表示,為了表達「感恩同行」的理念,特意訪問不同年代的校友,讓學生體會師兄師姐的讀書生活:「受訪校友包括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和多位傑出校友,同學參與訪問和拍攝,可擴闊他們的眼界,也讓他們有發奮的目標。」   參與校慶主題曲填詞和主唱的中四學生顏詩穎表示,填詞時回想初入學時的感受,認為培聖學生很團結,每個學生各懷夢想和潛能,在學校發光發亮:「參與創作校慶主題曲,除對學校增加了歸屬感,也發掘了自己對填詞的興趣和潛能,我可以為填詞廢寢忘餐,將來想朝著這方向發展。」顏詩穎認為能在專業錄音室錄製歌曲,讓她感到距離夢想很近。參與拍攝校慶主題曲音樂短片的中二學生鄭巧妍表示,雖然拍攝工作很辛苦,但完成後很有成就感, 也加深了解學校的歷史。校慶主題曲名為〈「培」你飛翔〉,由校長、老師和學生集體創作,而錄音製作和短片拍攝則由舊生協助完成,充分體現「培聖人」的協作精神。   寓校史於遊戲 關愛培育   開放日當天,校內各處均設有由各學科和學會設計的攤位遊戲,參與製作名為「舍始」攤位遊戲的中三學生萬子頤表示,遊戲融合了STEM知識和學校歷史,在設計上加入「四舍」和校訓「明德至善」的元素。「以前覺得上學很悶很辛苦,但由中二開始籌備攤位遊戲後,便將學校當成第二個家,現在很渴望上學,對學校的感覺也變得不一樣。」萬子頤表示, 籌備攤位遊戲時雖遇到不少挫折,但最終能得到大家的認同,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郭校長認為學校應該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該校的傳統是以關愛和鼓勵的方式,與學生同行,推動學生積極學習。「全校師生在籌備校慶活動期間,以友愛的精神通力合作,將不能變成可能,證明即使起步艱難, 只要肯努力嘗試,發展是無限的。」藉著該校主保聖母瑪利亞的代禱,祝願在主耶穌基督光榮十字架的光照下, 學校開創更多的十年。(賴)  
kjy16_20231022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10.22
香港鄧鏡波書院 日本朝聖之旅
帶領學生與主相遇
(本報專題)香港鄧鏡波書院一眾師生剛於9月28 日至10月3日,完成為期六天的日本九州福岡長崎朝聖之旅。朝聖旅程中,一眾師生除到福岡大名町天主教堂、田平天主堂、長崎浦上教會、島原教會和淨水通天主堂等參觀和參與彌撒外,亦前往曾有迫害基督徒和聖人殉道歷史的雲仙地獄和二十六聖人紀念館悼念殉道者。此外,行程亦參觀長崎原爆資料館,讓師生記取戰爭的殘酷教訓,祈求天主早日賜給世界和平。   「學校每年也會舉辦朝聖團,過往曾到台灣、韓國、蒙古等地,每年的朝聖旅程成為學生信仰生活很重要的一環。今年學校的牧民主題是:成為今日人類大家庭的酵母。我們冀望學生通過朝聖之旅,與主相遇,在信仰上得到更新,回港後能從信仰中得到力量, 並在生活中實踐信仰,成為好的酵母。」該校黃嘉明校長在朝聖之旅中與學生同行,學生在旅程中展現了近人精神,彼此關懷,互相照顧,令她深受感動。   殉教歷史 讓人敬畏   現時就讀中五的利景希, 在該校接受信仰培育,是今年才領洗的新教友,首次參加學校的朝聖團,讓他感受深刻:「很驚訝日本曾有一段悲痛的殉教歷史,前往雲仙地獄和二十六聖人紀念館讓我感觸良多, 我們視為享受的溫泉,原來背後有段黑暗歷史,而二十六聖人紀念館內展示的行刑畫像,也讓我非常敬畏。」   日本自豐臣秀吉在1587 年頒佈驅逐傳教士的命令後,清除基督教的行動便日益加劇。1597年,六名傳教士和20 名日本信徒在長崎西坂被處決,其後為紀念他們為信仰獻身的精神,日本政府於該處興建了二十六聖人紀念館。雲仙地獄在歷史上是一處基督徒殉難的地方,約於1629年,基督徒被投進高溫的溫泉水中,迫使他們放棄信仰,導致約30人殉難。   中六的鄭司直在公教家庭長大,過往曾參加本地朝聖團,出外朝聖是第一次:「我希望能在朝聖團中與主相遇,找到自己與天主的關係。參與朝聖團的六日中,每天都能參與彌撒,讓我有機會靜下來,聆聽天主的聲音。」司直又表示從來不覺得信仰是一件珍貴的事情,但了解過日本基督徒殉難的歷史後,會更珍惜自己的信仰,與主同行。   同樣就讀中六、有機會參加多次朝聖的歐陽嘉俊,中一已參與學校舉辦的朝聖團, 今年暑假也到過意大利朝聖:「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他們是信仰的見證,讓更多人認識基督。這次朝聖之旅,讓我找到朝聖的意義,在旅途中,我抱持開放的心,接受天主的說話,跟從天主的旨意生活。同時, 我亦學會關顧學弟,成為他們的同行者,在旅途中互相幫助和扶持。」   侍奉天主 追求善美   陪同學生到日本朝聖的牧民助理梁仲邦表示:「學校的特色是以青年帶動青年,學校給予學生很多發揮機會,希望他們能成為屬靈的領袖,帶領學弟尋找天主, 建立陪伴、同行的關係。」宗教組主任夏嘉敏認為信仰種子已植根在同學的心中,期望他們浸淫在學校濃厚的宗教氛圍之中,繼續侍奉天主。   「朝聖之旅只是開端,我們希望同學明白朝聖團不是遊玩享樂,而是透過朝聖進入神聖的氛圍,讓同學能活出信仰, 探索生活,追求善美, 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校為同學提供多元化的宗教活動,除朝聖團外,還有祈禱會、朝拜聖體、三大善會、五大瞻禮等,讓他們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下健康成長。我們在默默耕耘,努力播種,祈願看到種子發芽成長,同學都願意為天主服務,成為堅毅和有承擔的人,我們便感到很滿足。」該校楊慧儀副校長最後總結道。(賴)  
kjy16_20231015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10.15
德望學校
積極推廣中國歷史與文化 建起校內一道人文風景
(本報專題)「歷史往往讓人感覺古板,我們希望透過多元化的活動,打破學生對中國歷史的固有概念。於是我們透過趣味性的活動,增加同學對中國歷史的興趣。例如我們會帶領學生參觀故宮文化博物館,讓學生運用課堂學到的史料研習技巧,分析簡單史事。同學回饋非常正面, 對史料研究的興趣均增進不少。」德望學校中國歷史科主任馬佩佩老師表示。   利用VR技術 恍若親臨歷史現場   為了加強學生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了解,提高她們的興趣和研習能力,德望學校以活潑生動的教學方法,打破中國歷史與文化沉悶死板的既定印象,讓學生不再抗拒接觸歷史和文化。為營造學習的氛圍,該校又參與了由教育局主辦的中國歷史文化主題活動,更連續三年蟬聯「傳承‧想創 —— 積極推廣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學校年度大獎」。   除走出課室外,該校也利用現代科技,讓學生恍若身臨其境,重回歷史現場:「我們會利用電子科技幫助同學了解歷史,當學生學到『北宋的城巿發展:汴京』的歷史時,老師會透過VR技術,讓學生全景漫遊探索《清明上河圖》,以便她們從中了解北宋京城的面貌,探究當時的人民生活和城巿景觀。」中國歷史科老師黃穎伶補充,通過電子科技研習歷史資料,有助提高同學探究歷史資料的能力和興趣。   傳統工藝聯乘STEM科技   課堂以外,該校亦與大專院校合作,舉辦紮作及蒸籠製作技藝班,將中國傳統工藝介紹給學生,讓她們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參加「遊賞花燈設計及紮作比賽」並榮獲高中組季軍的中五學生勞蔚然和蔡嘉盈表示,參與技藝班和比賽,讓她們有機會認識傳統工藝, 而在製作傳統花燈時,她們既保留傳統手作花燈入榫的工藝,也加入了STEM的科技,利用雷射切割機切割花燈底部的投射圖案,精準的榫眼也令花燈更穩固。她們希望透過慢工出細貨的匠人精神,保留和傳承傳統工藝之餘,也能透過花燈展現中國文化和風俗。中國歷史科老師應永光補充道:「除了花燈設計外,我們過往也讓同學從佳餚美食和古物古蹟中探究歷史, 認識中華文化。」   除了學科活動外,由同學主導的學會活動也豐富了同學學習歷史以及文化的經歷。就讀中六的前中國歷史及文化學會副主席彭詩雅和前主席施珞瀅便分別對參觀聖士提反文物徑和香港墳場的中史學會活動,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參觀香港墳場這個活動為天主教聯校活動,更邀請到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博士為同學導賞,詳細講解墓碑下古人的事蹟,讓同學深深體會到,就是這些英雄豪傑,造就了今天的香港。   上下一心 成果豐碩   為鼓勵同學全方位學習中國歷史,該校鼓勵同學積極參加校外比賽,增加歷史知識之餘,也能為學校增光。中三的何暐俙便連續兩年參加「全港初中中國歷史文化問答比賽」,她表示比賽結果只是次要,在準備比賽前與同學團結一致,努力備戰的經歷,已令一眾同學開心不已;中五的鄺貝怡在參加「中史解碼—— 通訊程式表情圖像設計比賽」時,運用古詩人杜甫和近代歷史人物孫中山作為創作靈感,充分融合古今歷史的元素;中四的何傲晴在參與「歷史文化導賞大使培訓」後,學會注重細節和人文精神。凡此種種,已證明該校全方位、多元化地推廣中國歷史與文化已取得豐碩的成果。而這種一呼百應, 上下一心的精神,肯定是德望學校能在校內外推廣多元教育的成功要素。(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