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40114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4.01.14
張振興伉儷書院 推動STEM教育
讓學生多元發展
(本報專題)社會近年最熱門的教育範疇,莫過於STEM與環保,如果將兩者合一,會有甚麼效果?張振興伉儷書院中六生張港峰,早前憑有機清潔劑獲國際發明獎項,他就讀的學校對學生的成長發展提供多元化支援。   平日喜歡上網閱讀化學實驗報告的港峰,在早前舉辦2023第8屆iCAN加拿大國際發明創新競賽中,製作環保清潔劑勇奪銀獎。   雖然港峰將要應考文憑試,但他依然關注學弟學妹的校園生活,他會臉帶微笑提及校內咖啡興趣學會「後輩」的進步。然後,話題轉到清潔劑上時, 港峰一臉嚴謹憶述發明原由:「市面大部分清潔劑,以化學方式製造,若污水排放不當,可能會污染水源和植被,所以我想尋求更環保方式去製造。」   他表示,實驗就是要仔細計算清潔劑將大油滴乳化成小油滴的數量,數量越多代表清潔劑的去油能力越高,過程漫長且枯燥,一度想過放棄,不過自幼受家庭訓誨,明白做人要重視承諾,由於答應過何副校長要做好這項研究,所以一直守至有成果為止。   該校副校長何泰安說,該校不遺餘力地推廣STEM教育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屬啟發設計思維,每個初中生都要參與,透過體驗式學習去鞏固,如探訪院舍去找出長者生活上面對的難題,再嘗試解決;第二層屬於動手做,是級際活動,而每班又分成若干小組, 例子有早前為筲箕灣聖十字架堂設計智能垃圾桶,以方便清潔工友工作;第三層就是在第二層中找出重點組合,培訓他們參加校際比賽;第四層就是支援參加國際性比賽。   來自中四A班的何諾謙、盧昊軒及戴卓毅,正是「第三層」的代表。他們早前與班上另外兩位同學合作,製作「如何正確使用ChatGPT」的影片,並在公開比賽中獲獎。他們表示, 製作過程最大困難就是各人堅持己見,幸好顧問老師適時提出「要精簡、要集中」,作品始得完成。喜歡物理及電腦科的這個「三人組」,對學校早前安排同學參加AI企業舉辦的工作坊,如今仍津津樂道的追述操作機械人過程。   當談及下一個研究項目,諾謙說要服務大家,編寫程式製作裝置以期幫助校內飯票機精準運作。何副校長補充,STEM教育的精神,也是要效法耶穌基督,照顧有需要的人,而不是沉迷在科技鑽研範疇。   為照顧背景不同的學生,何副校長指出,校方提供多元而全面的支援。他以港峰為例:港峰在香港出生,其後在內地接受小學教育,再回港升讀中學。港峰入讀張振興書院後,校方安排他上英語銜接課,每天午膳時間讓他跟隨學校退休科主任學習,一直至今仍繼續。在本學年,該校另外增加支援,邀請校友回來教授英文作文,每週一課,讓中五和中六學生參加。除英語支援外,該校亦會協助新來港學生融入本地文化,舉辦「香港一日遊」,內容包括遊覽名勝古蹟,認識本地文化、學習餐桌禮儀等。   何副校長稱,年輕人經歷疫情、社會動盪,或會對未來感迷惘,教育界應當給予他們希望,無論是學術、體藝,以至個人興趣,都給予支援,讓他們實現自我,擁有存在感,從而有動力持續進步。(曾)  
kjy16_20240107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4.01.07
元朗天主教中學
關愛長者 傳達愛
(本報專題)你在剛過去的聖誕節怎樣準備自己,為剛誕生的嬰孩耶穌送上禮物?元朗天主教中學的學生邀請居住在社區內的長者到校,及到訪長者家中為他們送上禮物,把愛與溫暖傳遞至社區中,展現基督的愛,宣布耶穌誕生的喜訊。   其中,學校透過明愛元朗社區中心邀請了超過100位長者到校參與活動,包括遊戲時間、派發熱飯等,長者度過了愉快的下午。五安班學生周詩傑提到在活動中,最深刻的是與長者進行了一個「猜猜我是誰」的遊戲,當中有不同年代的明星相片供長者及學生回答。大約由兩位學生夥拍十位長者同組,詩傑與長者合作無間,並在活動中了解到長者的智慧。   詩傑表示雖然他與長者之間有代溝,但這反而促進他們的合作、互相補充,「黑白相中的明星我不太認識,因為都是以往年代的明星,彩色相片中的明星反而是我所認識的。」他和同學便與長者分工合作,最終正確回答所有的題目, 奪得第一名。   過程中,他學會欣賞長者,例如有長者寫得一手好字;也學懂要有耐性地與長者溝通。   學習照顧長者   對五安班的學生鄧柳清來說,最深刻的則是在活動前,香港明愛為學生提供的講座活動,讓她進一步認識自己應該怎樣照顧長者,例如正確的推輪椅或扶長者下床的姿勢,「我之前也有做過類似的義工服務,但沒有了解得這麼全面。」她相信這次的經歷,也會幫助她再度參與其他的長者義工服務,把關愛傳遞至社區。   在活動中,柳清欣賞長者的投入,並留意到長者喜歡與年輕人互動,「這次的活動拉近了我們與長者之間的距離。」   當日活動的尾聲,學生向長者送上暖烘烘的飯盒。另一位五安班學生余諾恆說自己此前甚少照顧長者,所以一度不懂得怎樣與長者溝通,但也努力做好後勤工作,例如為長者搬飯盒,「長者比我們還活潑,他們的主動反而帶動我更加投入。」   讓學生成為地鹽世光   元朗天主教中學著重推廣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期望透過多元化的學習活動,深化學生對價值的認識,幫助他們發展個人潛能。   課程發展組統籌李庚俊老師提到學校本年特別著重核心價值中的「愛德」,所以為學生安排關愛長者的活動,「讓學生實踐校訓『地鹽世光』的精神,在社區內成為鹽和光,為基督作見證。」   為讓學生了解長者的需要,實踐敬老護老的關愛精神,李老師提到學校除了安排長者到學校參與活動外,更安排學生外出探訪及關懷區內的長者,踐行愛德,並於活動前在聖伯多祿聖保祿堂進行培訓。   李老師樂見學生積極投入活動,達致長幼共融,並得到成功感及滿足感,「長者成為了助力,幫助學生成長。」   宗教及道德教育科科主任沈嘉雯老師補充,在活動前,宗教課也教學生關於愛德的聖經故事,鼓勵他們愛己愛人。她欣賞學生在服務長者的同時,也有所得著,其中一些內歛、被動的學生也主動參與服務。該校預計在下學期的四旬期前後,再為學生舉行關愛長者活動,把基督的愛繼續傳揚於社區中。(吳)  
kjy16_20231217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12.17
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
兼容多元文化 愛與恆促共融
(本報專題)平日週五放學後,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余二)的校園裡,多是寂靜無人,與放學前的熱鬧大相逕庭,只有零落的腳步聲,這天,不少學生放學後仍留在校園,充滿濃厚的歡樂氣氛,原來同學們正為學校開放日作綵排。校長李德輝微笑道: 「在這裡(學校),非華語學生與本地學生感情要好,高興時甚至『攬頭攬頸』。」   在余二,2016至2017學年開始錄取非華語學生,由該年的四位,到目前已發展至佔全校十二班學生中約近三成人數,他們主要來自逾二十個地方,包括埃及、巴基斯坦、尼泊爾、菲律賓、韓國、澳洲、法國及英國等,因著文化背景不同,同學們相處時出現過不少有趣的場面,例如對傳統中國節日感受有所不同,本地生慣常視中秋節的菱角為「食物」,非華語生會將之看作「植物」去栽種。李校長表示:「余二是一所關愛、多元文化的學校, 將校本正向價值觀教育和天主教五個核心價值融入學校課程當中。校方鼓勵學生透過課程和活動,培育學生在靈、德、智、體、群、美的全人教育下茁壯成長。」   建立共融校園   在支援非華語學生方面,負責統籌學校教務的徐芷邦老師表示,學校推行「師友計劃」:非華語學生於中一起,獲安排加入一個為期六年的小組。每組一共有四至五名組員,當中混合本地生及非華語學生,由老師帶領,一年約有五至六次的會面交流。除下課後於校內舉行聚會,也在課餘時候,一起與老師到茶樓品茗、吃點心、試飲咖啡及室內射擊。   至於支援非華語學生的中文課程,英文科科主任的徐芷邦表示,余二對於支援非華語學生的中文課程,獲教育局肯定。學校為學生「度身訂造」學習內容,同樣就讀中一,華語與非華語學生所學的中文,深淺程度亦有所不同。   此外,徐老師指出,華語和非華語學生一起參與興趣學會,以促進校園的共融文化,例如學校最近成立的「爬蟲保育社」及「愛護動物學會」,同學們透過照顧小動物,培養出責任感,從而懂得與他人分工合作。   李校長表示,校內老師積極為學生打造共融的環境,例如校內有非華語學生獲邀赴英國劍橋大學參加辯論比賽,但家人未能負擔比賽所需費用,本想放棄比賽。當時負責的老師想盡一切方法尋找資助,並協助學生處理旅遊證件事宜, 學生最終得以參加比賽,並獲主辦單位肯定其表現。近年, 校內的英語話劇成績優異,除了老師四出找尋資源,同學在課室內外相處融洽也記一功。   培養家國情懷   余二除了以共融精神連繫不同種族的青少年,也重點發展「家」與「國」的聯繫。學校藉著內地交流活動,培育莘莘學子的家國情,如今年10月學校組團到江西交流,參觀博物館外,亦有到訪鷹潭市的重點學校。負責交流活動的人文學科科主任梁頌康老師解釋,在交流期間,該校一名非華語學生,以毛筆寫出香港學生的家國情懷,令當地的老師大感驚喜。梁老師表示,校內非華語學生積極學習中華文化,投入學校的升旗禮;他們參觀孫中山博物館時甚表興趣,在研讀中國歷史時,有時也會從一些新角度看事物。   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逾四十年來秉承天主教學校的辦學宗旨,藉「愛心與恆心」培養學生成材。(曾)  
kjy16_20231210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12.10
明愛聖若瑟中學
時裝設計花生騷 促進關愛共融
(本報專題)在舞台燈光及節奏明快的音樂伴奏下,一群只有十餘歲小學生化身成模特兒,穿上自己創作的衣服,與明愛聖若瑟中學的大哥哥大姐姐,在學校禮堂行「貓步」,表現淡定自如,一臉自豪地向台下的嘉賓和親友展示自己的作品,饒有趣味。   這是明愛聖若瑟中學舉辦的「愛德藝行」系列其中一項活動,該校設有時裝設計科,為學校的重點科目。負責統籌「愛德藝行」時裝設計工作坊及表演、時裝設計科科主任譚淑珍老師表示,時裝設計在該校屬於必修科目,中一至中三的同學,每週會有一堂55分鐘的課, 另外,學校亦安排課外興趣小組讓同學參與,培養學生的美感,以配合課程需要;由中四起,學生可以根據喜好及應對文憑試而對科目作取捨。譚老師說,在是次工作坊及時裝表演中,學以致用,擔任協作者,帶領即日才認識的小學生去發揮創意,並讓他們在台上展現自信,她非常欣賞同學們的表現。   對於校園洋溢時裝設計氣氛,明愛聖若瑟中學中五A班的林志謙表示,在時裝設計科多年來的學習,提升了個人對美的認知及時裝觸覺,而在學習路上結交了一些好朋友。他表示,入讀該校前,已經對衣服剪裁有一份喜好,因為小時候,母親從事有關工作,他在耳濡目染下隱約看到人生的方向,故文憑試會應考時裝及形象設計。   另一名在文憑試課程修讀時裝設計的學生、就讀中五B班的李本澤坦言,就讀中一時並不喜歡時裝設計, 後來可以將課堂所學的知識,製作成實物,送給朋友或自己,感到很滿足,對自己愈來愈有信心。到了中三時,更感覺到「靈感大爆發」,創造力突飛猛進,再加上於校內就讀的表姐在中四後繼續修讀這科,被對方的時裝觸覺和自信吸引,因此也選讀時裝設計科的文憑試課程。   有份參與「愛德藝行」系列時裝設計、就讀中四A班生的譚泳稱,雖然現在沒有選讀時裝設計,但過往的校園生活中,也有不少得著,例如給老師挑選為模特兒,從而建立了自信心,並在中三那年穿上自己的創作時,充滿成就感,「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參與是次活動的小小設計師、就讀天水圍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的楊雯茜興奮地表示:「好開心可以參與工作坊,而且遇上了幾個朋友。」談及她的個人作品時,這名小六女生靦腆地表示,希望升上中學時可以修讀時裝設計。另一名來自牛頭角閩僑小學的易嘉志同樣喜歡設計時裝,進行花生騷表演時非常活躍,「覺得好開心。」   明愛聖若瑟中學校長張美美表示,「愛德藝行」系列活動今年已是第三年舉行,是次特別讓全港多區小學生參加「時裝設計工作坊」及「花生騷表演」,以期促進關愛共融。她指出,藝術是宣揚愛德的良好媒介,從參加者提交的書法、填色、繪畫及攝影作品,可以感受到這份品德。是次「愛德藝行」時裝設計及表演項目負責老師之一的陳玲表示,在是次活動中,同學們對小孩子展現出愛心,並且做到因材施教。另一老師何雅雯稱,該校學生付出的努力固然不可或缺,但一群小學生勇於嘗試,也是活動得以順利完成的關鍵。   明愛聖若瑟中學,本著基督精神及天主教倫理道德價值,秉持明愛教育「以愛服務 締造希望」的信念辦學,讓學生展示才華。(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