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_20231112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11.12
孩子偏吃 怎麼辦?
有家長問我:她的孩子愛吃蛋,到了一個無蛋不歡的地步, 無論煎蛋、蒸蛋, 生雞蛋都愛吃,若飯餐沒有蛋,孩子寧願不吃,而他又不喜歡吃蔬菜,甚麼菜也不吃,家長問如何是好?她害怕孩子營養不良,更問這壞習慣可以改掉嗎?   其實,偏食的習慣是在家裡培養出來的,很多時,家長覺得飯餐中準備的餸菜不足,又怕孩子不吃飯,於是弄些特別的菜式,希望吸引孩子吃飯,這位家長覺得雞蛋最容易處理,於是泡製了各式各樣的蛋,自此孩子便愛上了蛋,甚至要求家長每餐為他預備有蛋的菜式。但是,家長又怕孩子吃太多蛋, 忽略了其他食物,造成營養不良。   既然偏食在家中培養,當然可以從家中拿走,有一點我必須強調:蛋並非毒品,戒除的是偏食的習慣,不是吃蛋,各種烹調蛋的方法,仍須繼續,餐桌上必須仍然有蛋的菜式。孩子愛上了蛋,其實要讚賞做飯的家長,因你做出孩子特別喜歡的菜,其實你同樣可以做出其他出色的菜式,例如: 魚,你同樣可以蒸魚,煎魚,蔬菜伴魚等, 相信調味做得好,孩子同樣喜歡。而蛋就不必剔除於日常菜單當中,希望慢慢地讓孩子愛上其他的菜式。   飲食習慣,不是孩子與生俱來,而是由家庭不經不覺地培養出來,要孩子不偏吃,家長就要留意自己的飲食習慣,不要把偏食的習慣傳給自己的孩子,因為偏食大多由家中開始,你天天給他吃蛋,他必會愛上吃蛋,相反地,他可能討厭吃蛋, 兩者對孩子都不好。吃飯要營養均衡,不要偏重某一方面,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   重點: 1. 孩子偏食的習慣,是在家庭中養成的。 2. 戒除偏食,不是把孩子愛吃的食物從日常菜單中剔除。 3. 而是加入另外一些烹制美味的菜式。 4. 家長應留意自己的飲食習慣,不要把偏食傳給自己的孩子。  
kjy13a_20231029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10.29
適齡入學的學生不足, 叩門會容易些嗎?
早幾天和一些家長聊天,他們的孩子準備明年九月入讀小一,由於適齡入讀小一的孩子減少,家長們希望叩門的人數也少些, 相信會比較容易,所以問我的意見。   小朋友的入學,使家長頭痛不已,希望孩子能入讀心儀的小學,減少日後升中學時的煩惱。目前適齡入學的小朋友在減少中, 使一些小學收生不足而面臨減班,甚至殺校。入學人數減少,並不意味叩門會容易些,因為被叩門的學校大都是傳統的名校, 他們不愁收生的問題,它們每次自行收生時,校門外總是排了長長的人龍,與一般小學收生不足,不可同日而語。對於家長心儀的傳統名校,相信叩門成功的機會,仍然是困難的。家長應做好心理準備,不要以為學生人數少了,叩門會容易些。   其實,當孩子讀幼稚園時,家長應開始為孩子叩門作準備:家長應參與幼稚園的義務工作,例如協助派飯,協助幼稚園活動的推行等,將來孩子要叩門時, 家長的功勞會記在推薦信中,而這肯定對叩門有幫助。但有些家長卻懶做這些,到要寫推薦信時,家長對幼稚園的工作卻是空白一片,試問被叩門的學校又以甚麼作考慮呢?   要入讀心儀的學校是每個家長的意願, 但切勿迫得孩子太緊,例如叩門的學校太多,使孩子不勝負荷,面試的次數太多,添加孩子的壓力,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都有不良的影響。家長不要聽到那一間學校開始自行招生,便急忙為孩子報名,完全沒有考慮孩子的成功,他的適應能力,我相信傳統名校有它的魅力,但這魅力只對家長有效,對孩子而言,只是重重困難的開始,家長宜慎重考慮。   重點: 1. 適齡入學的學生減少,並不代表叩門會比較容易。 2. 家長應在幼稚園時多參與義務工作,為叩門作準備。 3. 家長應仔細考慮名校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  
kjy13a_20231022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10.22
情緒教育
從家庭學校 開始
新學年開始後,新聞報道了一些學生輕生的個案,這是整個社會十分需要關注的問題,雖然我們有防止自殺機構和防止自殺熱線持續服務,但似乎這些個案仍會持續發生,這顯示目前的預防自殺方法未能完全阻止這些個案的發生。要有效地預防和減少輕生個案,應該由家庭和學校做起。一直以來,學校沒有任何關於情緒心理健康的科目,一般來說學生不會透過常規學習得到這方面的知識,也未必有機會跟家長和老師談論這方面的問題。除非學生個人提出,或學校發生了一些有關心理健康的事情,否則可能從未有機會接觸心理健康的資料。   在教育方面,學生需要認識何謂心理健康、如何維持心理健康、何謂壓力、壓力和心理健康的關係、心理不健康的症狀、危險的情緒警號、如何處理壓力、如何處理不健康的心理症狀、如何處理輕生的念頭或計劃、如何尋找支援等。要了解心理健康,需要由個人層面開始,這可從學前階段開始學習,在小學、中學、大學階段繼續這方面的教育。學術上的學習是重要的,但個人的心理健康更加重要,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才可處理學習上的種種困難和挑戰,家長和教師需要多加留意這方面,為學生的個人成長做出更好的準備。   除了壓力可能引致情緒心理不健康外, 患上情緒病如抑壓症,也可影響心理健康。不是所有抑壓症患者都有明顯的致病成因或壓力源,無論有沒有壓力源,假如情緒持續低落,對事情持續失去興趣,或出現其他相關症狀,如負面想法、失眠、胃口減退、輕生念頭等,而這些症狀影響生活中的不同方面,便需要特別關注。假如家庭和學校有情緒教育,可增加學生自我辨識病態情緒的機會,可盡快尋求協助,愈早介入對學生的情況較為理想,減少抑鬱情緒對學生生活的影響。家長和教師可思考怎樣在家庭和學校教導學生管理情緒。   重點: 1. 要有效地預防和減少輕生個案的發生,應該由家庭和學校做起。 2. 學生需要認識何謂心理健康、如何維持心理健康、何謂壓力、壓力和心理健康的關係、心理不健康的症狀、危險的情緒警號、如何處理壓力、如何處理不健康的心理症狀、如何處理輕生的念頭或計劃、如何尋找支援等。 3. 要了解心理健康,需要由個人層面開始, 這可從學前階段開始學習,在小學、中學、大學階段繼續這方面的教育。  
kjy13a_20231015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10.15
流感又來了, 怎麼辦?
新冠剛過,流感接著來了,而且併發症相當厲害,很多家長都非常擔心;我不是醫療專業,但以一般家長的看法,給大家一點意見。   在新冠流行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減到最少,學校停課,外出吃飯的管理非常嚴格,個人衛生亦很嚴謹,出街要戴口罩;但疫情一過,人人便放鬆一切防護措施, 最明顯的是在公眾地方不再戴口罩,這樣一定對呼吸疾病的感染有很大的影響,於是流感乘虛而入,被感染的人數激增,尤其是學生,因流感而引發的併發症也因而增加不少。其實,家長應留意孩子對疾病的預防措施,在人多的時候,例如小息時候,不妨再戴回口罩;在課室上課時如果大家都健康,沒有感染流感,沒有咳嗽,可以不戴;如果孩子有呼吸感染跡象,就不應回校上課,並要立即看醫生,看是否感染流感,及早治療。而老師亦要對有流感徵狀的學生多加注意,可以要求家長帶孩子看醫生,待徵狀過後才回校上課。   然而,一些同學間的習慣,家長也要留意一下,例如,共用水壺及食具,分享食物,在這時期也要避免,不要以為新冠已過,可以再次共享食物,更不要你一口我一口地分享食物和飲料,因為這是感染流感渠道之一;孩子應戒掉這習慣。   最後,就是注射預防針,如果有懷疑, 不妨向家庭醫生查詢,不要把聽到的當作真理,把懷疑當成事實,延後孩子的預防注射。   重點: 1. 流感流行期間,不妨在小息期間,再次戴回口罩。 2. 老師亦應留意學生有否流感徵狀,有的話可通知家長帶去看醫生。 3. 查詢家庭醫生,注射預防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