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21002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9.30
德貞女子中學
德藝結合. 跨出校園 學習殘疾運動員自強不息精神
(本報專題)過去有不少殘疾運動員衝破身體的障礙,敢於挑戰極限,發揮所長,成就夢想。同樣,德貞女子中學透過藝術教育,以「突破殘障」為主題,讓學生關注殘障人士在社會的情況,更以殘障運動員不屈不撓的堅毅精神作為例子,向學生灌輸正能量。   該校於上學年透過視覺藝術科,以「突破殘障」主題,在藝術與德育帶出辦學團體耶穌寶血女修會「犧牲、修和,與弱小者同行」的精神,視覺藝術科主任張偉賢指出,整年主題以「德藝結合、跨出校園」為方向,課程上訂下關心弱勢社群作為全年主題,初中以素描及剪紙的藝術媒介,描繪殘障運動員的形象,學生在作品中加入對殘障運動員感覺的詞彙等。   「Powerful、Cheer、Peace、Hope、Fearless」,以及「堅毅、勇氣、刻苦、堅強」等字眼,是學生形容殘障運動員的精神與特質,張偉賢指出,視藝科老師在教授文字藝術設計時,鼓勵學生藉作品說出欣賞殘障運動員的話。   中三學生傅詠恩以紙本粉彩及木顏色創作西洋書法時,認為「Fearless」好能代表殘障運動員面對無畏無懼的精神,以綠色設計代表山,字體畫上兩個人正在攀爬,配上藍色的絲帶,意味著正束縛著運動員面對的困難,絲帶也代表著大海,她希望作品帶出傷殘人士無畏的精神,「他們不怕面對困難,堅持實現夢想。藉著認識殘障運動員,鼓勵我學習以正面態度看事情。」   師徒傳承 以藝術進行德育培育   高中生方面,以藝術家師徒的方式舉辦「德藝傳承——藝術家師徒計劃」,同樣以突破殘障的主題,由學生跟隨藝術家創作,共同創作繪畫和立體的藝術品。張偉賢表示,藝術家向學生傳授藝術技巧, 同時學習從藝術傳揚德育信息。   透過知識脫貧   參與繪畫組的學生聯同繪畫藝術家許婉汶以布本塑膠彩,一起繪畫「突破殘障」的三連畫創作,中五學生蕭潔泳為能描繪出殘疾人士的面貌,事前與組員搜尋相關資料,作品中刻畫了患有不同殘疾的肢體殘障人士,在他們的旁邊也伴著向日葵作點綴,她解釋說:「向日葵朝著太陽生長,反映殘疾人士不受自身殘疾影響,永遠積極向上面對前路。」   另一有份參與繪畫創作的中五生鄧琇文事前與家人觀看一齣改編自真人真事,以香港殘疾運動員奧運田徑賽金牌得主蘇樺偉的電影,在跑步場上找到人生的奮鬥事蹟,令她深受感動,開始留意香港殘疾運動員不屈不撓的精神,「失去雙手也可以參與劍擊運動,行動不便的竟然也可以是籃球運動員,令我反思自己不要時常為微不足道的事情煩憂。」   「把陶泥放在組員的身上,放在肩膊、腰間、手肩等位置,再用風筒吹乾塑造形狀,等待固定形狀時身體動彈不得,令我聯想到殘疾人士因身體缺陷面對的困難。」中六學生陳若琳與同學一起跟隨陶藝藝術家陳翹康參與陶瓷創作,作品已在7月假創意藝術中心舉行的「德貞藝術展」中展出時,她在開幕禮上見到主禮嘉賓之一的香港傷殘青年協會主席吳家榮醫生,吳醫生少年患上骨癌而要截肢,殘疾沒有影響他成為醫生的志向,「他給我很大啟發,尤其我在製作陶瓷創作中,學習到把缺陷化成美麗的藝術品。」藉著藝術創作啟發她多發掘藝術,展示社會上美麗的事情。   秉成校訓「禮義廉恥」   該校在學年內舉辦突破殘障的活動,包括全港小學生繪畫比賽、德貞藝術展,其他藝術活動包括彩繪工作坊、到訪鐘錶設計公司、安排學生與當代繪畫藝術家交流等。   校長許燕姍指出,藝術教育上每年定下學年主題,學生在課堂學習以及學生活動的學習氛圍內,體會到愛與關愛、常懷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等,推展正向教育。她期望在校內培養學生關注弱勢社群,建立正向價值觀,使學生「成為一個明禮義、知廉恥的德貞人。」她相信學生在學術與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彰顯該校校訓「禮義廉恥」的精神。(高)
kjy01_20220612_fade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6.12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認識香港文化與藝術
(本報訊)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最近以「香港本土社會與人文」為題,翻新及改裝由九龍巴士有限公司捐贈,現停泊在校園內的一輛退役巴士, 將之變成「若翰多感官藝術體驗室」 (ARTSHAUS),除了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藝術學習經歷外,也增加他們對香港文化及藝術的認識。   這輛巴士單從外觀來看,已帶出濃厚的香港文化,包括點心、舞龍舞獅、搶包山等圖案,設計融合了學生及教師的創作。視藝科主席黃俊蒿老師表示,學校早前舉辦了巴士車身設計比賽,收集不少學生的優秀作品。因此,巴士的設計配合學校老師創作的同時, 也採用了學生作品的優秀元素,「讓更多學生創作呈現在巴士上。」   五年級學生關祖添參加了是次比賽,更被評選為高小組的冠軍。祖添表示,巴士內展出了不少懷舊玩意,例如有大頭佛、鐵皮玩具、飛行棋等,其中部份展品他從未見過,讓他大開眼界。   願主祝福學生及坊眾   除了讓學生認識香港文化,宗教科主席陳啟聰老師不時看見途經的居民在校外替巴士拍照,「他們也在回想昔日的香港。」陳老師指出稍後將邀請校監張明德神父祝福巴士,希望透過天主的祝福, 讓每一位到訪巴士的學生、家長,及每一位看到巴士的人,都能感受到天主的愛,「車身上有一個巨大的平安包圖案(左圖),我們亦希望把這一份平安,帶給每一位。」站在平安包上方的學生除了把天主的平安傳送給人外,亦代表著「我們愛,不可只用言語,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動和事實。」(若壹三18)在生活中活出地鹽世光的精神。   這輛雙層巴士經改裝後, 上層設置為「多用途空間」, 添置展板、變形工作檯、大屏幕及虛擬實境等設備,培養學生在視藝及音樂的美感觸覺和創造力;也會配合中國語文科、常識科、圖書科、電腦科等不同學科的學習。   巴士下層則是「展示廳」,增設展櫃、休憩區、圖書閣及電子屏幕等,展示不同的作品和藝術相關的學習素材,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探索藝術知識,了解及把文化傳承下去。   壁畫、視藝課堂活動  圍繞香港文化   除了以上的「若翰多感官藝術體驗室」,該校也在校園四周塑造香港的文化與藝術氛圍,當中邀請學生在三樓繪畫別具香港特色的壁畫。這幅由20多位學生創作的壁畫,畫有電車、奶茶、天壇大佛等,呈現出學生對「香港文化與藝術」的認識。   在繪畫壁畫前,學校邀請了藝術家為學生主持工作坊, 學習插畫、平面設計及藝術字體等。然後,每位學生負責壁畫的不同部份。   五年級學生黃偉茹在牆壁上繪畫了菠蘿包,事前她上網搜集了不同菠蘿包的相片,最終揀選了有牛油夾在中間的菠蘿包,「導師建議我在菠蘿包旁邊加入刀叉,下面畫上碟子,這可以更加凸顯菠蘿包。」   四年級學生王詩雅繪畫了鐘樓,她說在本學年的視藝科中曾畫香港的建築物,所以在這次壁畫活動中,自薦繪畫鐘樓。   該校近年積極推行校本視藝單元教學與課程,向學生灌輸不同文化與藝術的知識,其中,在視覺藝術科中, 亦有不少圍繞香港文化的創作。   五年級學生李淑晴本學年在視藝課中,與同學就粵劇「帝女花」,用環保物料製作戲服。在中文課中,淑晴先欣賞帝女花的部份篇章,然後便與小組成員選擇了以角色「清帝」為主,設計服飾。提到小組的創作意念時,淑晴說:「清帝拿著長矛,穿著盔甲,所以在創作時,也會加上相關的元素。」   傳承文化   「香港有很多值得保留的文化,但是新一代小朋友未必熟悉,希望藉著這個計劃, 讓小朋友認識更多香港文化,保留值得香港人自豪的地方。」校長胡艷芬說。   她提到若翰多感官藝術體驗室的設立,為不同年齡層的人也有很多得著,「年長一輩的教師重拾很多回憶,找回小時候經歷過的生活點滴;年輕的教師、學生也可以從中認識以前的文化。」她期望以上活動讓學生認識香港,幫助文化的傳承。(吳)  
kjy01_20220605_fade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6.05
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
齊齊抄經 體驗天主的愛
(本報專題)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早前在宗教週內,舉辦了「齊齊抄經」活動, 學生在泰澤音樂的陪伴下,靜下心神,抄寫經文來體驗天主的愛。   「請檢視我們手中的紙和筆,說聲多謝,因為它們使我們得以抄寫經文來體驗天主的愛。」在宗教科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先朗讀老師所選的經文,然後在空白的格仔紙上,一邊書寫,一邊再次思考經文的意義。   5E班學生在活動中,抄寫瑪竇福音28章16至20節,學生陳浩俊分享經文內容時說: 「這是關於耶穌讓門徒去宣揚福音的經文。」在書寫時,浩俊除了思考經文內容,亦反思自己作為天主教徒,有沒有向鄰人傳播福音。另一位同班的公教生黃詩晴便指出,在學校生活中,當同學在功課上遇到困難, 她會教導他們,以言行令同學辨認出自己天主教徒的身份。   聆聽天主的教導   「齊齊抄經」是由宗培組、宗教科老師、班主任、視藝科老師合辦的活動,當中老師除了按經文的深淺程度,分為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及成人四個程度,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的30班學生,分別抄寫30篇不同經文,內容主要分為常用經文、聖詠或聖詩,及聖經故事等三個類別。   二年級的陳君沂認為在抄寫聖言時,就像在祈禱、與天主交談一樣,所以在抄經時,也一直把心中所想與天主分享。一年級的李玟昕則分享,抄經與語文科抄書的感覺不同,因為抄寫的同時,就像在聆聽天主的教導,「使我變得更加善良」。   製作詩經集 傳遞信、望、愛   宗培組廖艷英老師說,除了會把優秀的作品展示於課室壁報;老師還會在每班選出一位字體優秀的學生,再在特定紙張上書寫一次。這些以特定紙張書寫的作品,稍後與校長梁綺媚及20多位公教老師的作品,結合成一本詩經集,於6月份學校舉行的家庭彌撒中作奉獻。   視藝科科主任伍明欣老師進一步指出,為準備這本詩經集,學校早前邀請了學生設計詩經集封面,最終選用了學生陳鍵滔的作品。鍵滔分享他的創作時說,設計的靈感來自信、望、愛三德,圖案中間的十字架代表各人要信賴天主;下方的白鴿則代表諾厄方舟中的白鴿,為人們帶來希望;中間的心代表天主的愛,而當中散發出來的光茫,代表各人要以愛傳愛,呼應校訓——「愛化主民」。   靜觀活動  讓學生成為天主的筆   該校過去幾年在復活假期前的一星期舉辦宗教週活動, 當中包括聖經問答比賽及短劇,環繞聖人或聖經故事、禮儀等,增加學生對信仰的認識。本年度的宗教週除了有以上的抄經活動,老師更為學生安排了宗教問答比賽。學生在課室內聆聽到老師的問題後,紛紛舉起答案,場面十分熱鬧!   梁綺媚校長指出,學校近年重視增加學生的正向素質,及學習多樣化,當中在學習多樣性方面,為學生提供了靜觀活動。在四及五年級的宗教課中,師生會以靜觀默想來開始課堂;學校也邀請了伍維烈修士,帶領五年級學生進行培訓。因此,在恢復面授課堂後,為能延續靜觀計劃,便在宗教週內舉行抄寫經文活動,希望學生成為天主的筆,並能以祈禱的心服務他人,光榮天主。(吳)  
kjy16_20220605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6.05
天主教普照中學
推動視藝傳遞愛
(本報專題)在天主教普照中學的校園各處不難發現學生筆下的學校景貌,校長李玳華指出,邀請學生一起集體創作, 共同建構屬於自己的校園。該校以學校英名簡稱PCCSS(Po Chiu Catholic Secondary School)定下五個視覺藝術教育的範疇: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創意解難(Creative Problem Solving)、慎思明辨(Critical Thinking)、學科知識(Subject Knowledge),以及社會關愛(Social Care),推動視藝文化,培育學生以藝立人的精神。   從油塘港鐵站沿著扶手電梯到學校,遠處已看到學校外圍以色彩繽紛的仿教堂玻璃彩繪壁畫,這是早年學生一起參與的集體創作;學校正門由學生畫下善牧耶穌,有蓋操場的一幅巨型壁畫「德、智、體、群、美」,也是學生共同創作而成;去年因著疫情,邀請修讀視覺藝術科的學生設計一系列以關愛為題的網上貼圖,每幅貼圖的人物也是穿上該校校服的學生,展露出可愛的笑臉,表達他們在生活中積極向上,即使疫情反覆不定,學生只能從網課中學習,然而靠著善用科技媒體,也能向外傳遞關愛之情。   學生藉著設計表謝意   過去20年來,該校的學生手冊封面,均由學生設計──選自學生手冊設計比賽中的得獎作品。本學年及來年的學生手冊封面,分別由就讀中六的雙胞胎姊妹黃詩薏與黃茜蔓負責。妹妹黃茜蔓設計本學年的手冊封面,她分享創作時表示,以校訓「止於至善」及校園設施圖片配上幾何圖案作構圖,以暖色為主調,帶出正向價值,「學校給我家庭的感覺⋯⋯幾何圖案以圓形為主,帶出圓滿的意思。」   姊姊黃詩薏得悉自己負責設計新學年的學生手冊時,想到自己以畢業生身份,為學弟學妹設計手冊,遂以感謝為題材,「藉此感謝老師的教導,也希望把過去在校園生活的時光融合於設計中。」   視覺藝術科主任吳楚源認為,讓學生參與校內的藝術創作,一起為校園添上色彩,有效提升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認同感和成就感,培養正面的學習態度。吳主任於2011學年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的藝術教育學習領域,他著重以藝術發掘學生潛能,不時鼓勵具視藝才華的學生參與校外的美術比賽,他深信創作沿自生活,「只要細心留意,便能在生活中找到創作的靈感。」   校本評核作品獲獎項   新高中視藝科課程在公開考試外, 會以校本評核S B A (School-based Assessment)作為考生評量的工具,修讀高中視藝科的學生由中四起便要準備他們的視藝作品集, 黃茜蔓修讀視藝科,她的SBA作品「夢幻的『心』林」是以水墨拼貼的方式展現古今,古代元素如舊式亭臺樓閣、蓮花、山水畫、雲彩的元素,拼貼現今交通標誌、抗疫海報、現在樓宇及纜車等作交替,以表達女孩在不同時空的幻想生活。   吳楚源老師隨後推薦茜蔓把上述作品參賽,更於去年12月,獲「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高級學生組山水風景或具象銀獎,其展品先後在中環及會議展覽中心Art Central中展出。而她的另一作品「維度空間」,剛在教育局學生視覺藝術作品展上贏得金獎,展覽將於6月11至22日假香港文化中心展覽館舉行。   憑畫寄意引發共鳴   姊姊黃詩薏同樣修讀視藝科,不時在校方推薦下參與藝術比賽,3月初以「煙花」為題材的作品,獲香港城市大學「第七屆中學生傑出作品展」選為傑出作品;姊妹倆於同月在香港科技專上書院「WhatsApp貼圖設計比賽」上分別贏得亞軍及冠軍。   詩薏表示,疫情肆虐逾兩年多,畫下「煙花」憑畫寄意,希望疫情早日消退,「疫情令不少家庭被隔離,與親人分隔,作品中戴著口罩的少女手持蒲公英表達希望,藉著蒲公英演變成煙花,傳遞思念、希望與團聚,將快樂帶給親人,「當大眾受疫情影響時,我希望藉作品引起觀賞者的共鳴。」   天主教普照中學校長李玳華表示,十分欣賞學生的創作成果,其中學生於兩年前開始設計手機貼圖,她邀請學生在校長室門外以立體打印技術,設計卡通造型的學生圖像,掛在校長室門外,「貼圖公仔是穿上校服的學生,亦有十字架在旁, 展現出一所天主教學校。」她說,藝術創作除了自娛,別人的認同也為學生建立成功感及滿足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