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a-20131020
icon54
花生老師
2013.10.20
視覺日記
    數年前,我辦了一個視藝科課後興趣 小組,其中一項活動,是要求同學每天畫 一幅畫,把一天最深印象的情景和感受畫 出來,這是以眼、以手、以心靈製作的 「視覺日記」。每逢週五放學,我們便聚 在一起,分享大家一週的經歷。 「視覺日記」以圖像為主,文字為 輔,甚至可以沒有文字。我相信畫要畫得 好,最重要就是多畫。平日,學生大多專 注畫自己喜歡的事物,題材較狹窄。藝術 與生活密不可分,「視覺日記」正好訓練 同學用畫面描繪一個又一個難忘的片段。 正如阿哲在三月五日畫了這件事,她 畫了一片綠色的天空,並在旁邊加了描 述:上英文課的時候,天空突然變成綠 色,同學說這是極光,阿哲只覺得是自然 現象。我看後心生懷疑:那天天氣確是不 好,空氣又差,但是天空怎麼會變成綠色 的呢?會不會是同學太過誇張?想不到, 過了幾天,我跟工友仁叔閒聊,仁叔說有 一天,天空是綠色的,看見甚為驚異。這 時,我才知道我錯怪了阿哲的眼睛。 我至今收藏了一本澤賢的「視覺日 記」,可能這就是老師的通病吧!遇到深 刻的學生作品,總想留住 它。澤賢的「視覺日記」 從2009年2月20日開始, 一共畫了三個月。最主要 的內容包括了他和母親相 處的時刻,當中傳神地表 達了他對母親又愛又恨的 微妙感情。澤賢筆下的母 親,會製作美味的燉蛋;會教他做人 道理;會因為他默書拿高分,開心得 說不出話來。另一方面,母親會逼澤 賢做「邁向奧數」;大罵他的字寫得 不好看;會因為他做事散漫,對他不 停說「快啲、快啲、快啲……」。看 到這些描述,你能想像倆母子相處的 情景嗎?面對圖畫裡「黑口黑面」的 母親,澤賢也氣得想打她一頓。當然,他 沒有這樣做,不滿的情緒都透過「視覺日 記」宣洩出來了。 現在,阿哲和澤賢已經是中二學生。 感謝你們,讓我了解更多小朋友的心事, 盼望你們仍熱愛藝術,享受創作,長大 了,也不會丟下畫筆,它曾經令你們樂在 其中。  
kjy01_2013042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4.28
大角嘴天小(海帆道) 資優課程 情意教育 配合需要
教室裡坐著十個臉上掛著燦爛笑容的小人兒,氣氛熱烈,老師每問一條問題,他們都爭著舉手搶答。回答問題後,其他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總以鼓勵的掌聲回應。這是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的演繹技巧班,是該校校本資優的課程之一,銳意發展資優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這堂課,他們要當設計師和推銷員,利用十分鐘的時間,發揮創意和口才,設計產品並向其他同學推銷。      (本報專題)該校推行校本資優課程已近十年,內容涵蓋學科及非學科知識。這節課中, 四年級的陳心一和拍檔構思了一款新飲品, 「我們設計了一款雜果汁,它的特別之處是只要搖動杯子,便會自動補充,永遠也不會喝光。它還有吸管,可以循環再用。」 活動教學 發展潛能 「演繹技巧班中有不少活動和遊戲,老師的講解十分詳細,還經常有獎品,我比平日更投入課堂」,心一說。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動,需要他們提示蒙住眼睛的同學,將指定物品放到指定位置,「我們發現蒙住眼睛的同學不懂得分左右方向,所以要用另一種方法提示他,也明白到我們要了解同學的需要和習慣。」 五年級的潘昫霖去年亦是演繹技巧班的成員,今年則加入了訓練領導才的海帆小彗星。課程中,一個以荒島求生為主題的活動為她十分難忘,「大家在討論中有不同意見,我們要溝通、要說服別人,但也可以加深我們之間的友誼。」她認為學到的技巧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到祖父母家中吃飯的日子,我會幫助照顧年紀比我小的堂、表弟妹們,給他們設計遊戲、讓他們乖乖的,不會到處跑,我從中得到滿足感。」 同是海帆小彗星成員的林樂天和張愷庭同樣投入資優課程。「我在視藝科的資優課程中也能發揮領導才能」,愷庭表示能活學活用, 「我們要製作不同的勞作,甚至定格動畫,不少以小組形式進行,小組中難免會意見不一, 出現爭執時我會在過程中協助大家達到共識。」樂天補充,「我也在課程活動中學到領袖需要聆聽別人,至於老師們亦常細心講解, 又例如數學培訓班,老師會以比賽等形式鼓勵我們積極參與,非常刺激!」 三層架構 全校推行 「課程著重配合學生不同的潛能,並關顧學生的能力」,該校梁綺媚校長指出,「而教育心理學家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協助我們以三層架構推行資優教育。」該校資優課程分為全班式、抽離式及第三層的校外專家培育:全班式分為創造力和多角度思考課程,分別在二年級及五、六年級全級推行,於德育及公民教育課時間進行,帶出關愛校園、批判性思維、認識社會等信息。 學生會於小三、四進行由教育心理學家設計和批改的創意測驗,找出資優學生參加非學科抽離式課程,有系統地發展學生的獨特才能。「校方會於課程開始前為參加學生的父母舉辦家長會,解釋課程特色,讓家長明白如何在家中配合」,梁校長解釋。非學科抽離式課程亦有安排銜接,三、四年級的「人才庫」培育創意、四年級下學期設演繹技巧班,五、六年級分別以「海帆小彗星」和「海帆特工隊」發展學生的領導才能。為智力優異的學生,校方會安排跳級,並邀請教育心理學家和資優教育學院專家提供培訓,「我們亦十分注重學生的情緒支援,提升他們的抗逆力等,亦十分重視和家長的溝通」,活動組鄭慧琪主任補充。 鄭主任強調學校在資優課程中十分注重情意教育,「我們時常教導學生要關懷他人感受和需要,以別人的角度思考。」她表示資優並非高人一等,「他們在平日課堂中深化已有的知識,亦能支援班上其他同學,發揮自己的才能;他們亦應學習別人的長處,改善自己,即使非資優學生也有值得他們學習的地方。」她續道:「我經常告訴他們,他們的成長比別人快,但仍有進步空間。」 她分享教學中的難忘回憶,一次活動需要部份同學蒙眼進行,「不用蒙眼的同學們為免同學撞到硬物受傷,自動自覺築起『人牆』,保護同學的安全。」她微笑著說:「他們創意十足,同時懂得欣賞別人,互相幫忙,這十分重要。」(澄)   
kjy01_20130310y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3.10
聖若瑟英文小學 橫幅設計比賽 小眼睛看大世界
你可曾想過到俄羅斯,看看屋頂像一個個彩色洋蔥的東正教教堂?你又曾否想像,到瑞典的森林去,在大樹間尋找動物的蹤跡?這些想法未必能當下實現,但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義工,透過分享、參與橫幅製作,將他們的語言、文化,介紹給聖若瑟英文小學的同學認識,讓他們認識世界,體驗大同。      (本報專題)配合年度學習主題「關心世界、探索世界」(Care the World, Explore the World),該校以此作今年班際橫幅設計比賽主題。該校並透過非政府志願組織「義遊」,邀請內地、韓國、印尼、瑞典、俄羅斯等十二名不同國籍的義工到校分享國家文化傳統,參與製作橫幅,透過交流,擴闊學生視野,讓他們更了解自己身處的世界。  共建文化橋樑 義工們施展渾身解數,透過影片、語言教學、唱歌跳舞、分享傳統食物等形式,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國家。俄羅斯義工的分享,給就讀六年級的陳冠熹留下深刻印象。「她為我們帶來了俄羅斯木套娃娃,和可用作敲擊樂器的木匙羹」,冠熹解釋,「我從未到過俄羅斯,娃娃和樂器上都有不同的特色花紋,十分新奇有趣。」  五年級的陳銘濤最難忘韓國義工的分享, 「她給我們介紹泡菜等傳統食物,我十分欣賞她雖然英語能力一般,仍盡力向我們講解韓國傳統。」同級的霍韋諺亦認同韓國義工非常親切,他補充,「她教授我們簡單的韓文,印尼的義工亦給我們介紹她們的國家,讓我們知道印尼是一個多民族、多島嶼的國家。」 班代表與義工合力製作橫幅,他們亦有不少體會。六年級生陳偉軒所屬班別的設計圍繞關愛地球的構思,透過樹葉、蝴蝶等自然景物,表達環保信息。「我們作品中的蝴蝶由大家的指模拼湊而成,義工的指模也在其中。」偉軒續道,「這代表所有人,包括香港和其他國家的人民團結一致,合力保護環境。」 四年級同學梁傲則表示,製作橫幅的過程中學習到分工合作。「起初同學們都只負責自己喜歡的部份,進度不太好。」後來義工建議他們分工合作,作品得以更快速度順利完成。作品有一個七彩圍框,梁傲說,「色彩繽紛代表人人都開心快樂,沒有紛爭,世界和平。」 同諾愛護地球 「我們希望在設計中表達,我們也可探索地球以外的世界」,六年級關兆淇表示,因此他們的橫幅繪畫了火箭、流星、隕石等。但橫幅的中央是一雙手輕托著地球,他強調,「同時我們也要由日常生活做起,保護地球,防止她受污染破壞。」 其餘同學當日以同一主題,於教室設計個人彩旗作品。六年級馮瑋軒的彩旗以不同國籍人民,手牽手圍著地球為主體,並以不同語言在作品上寫滿「我愛你」。瑋軒簡解他的構思,「愛是強大的力量,使人團結。只要我們互相愛護就不會有戰爭,愛護環境便不會破壞樹林和生態。」 適逢該校五十五周年校慶將至,受訪同學們表達對創校人耶穌聖心門徒會孫保祿修士的情懷。「我十分感謝孫修士」,瑋軒說,「學校原址是一所別墅,得別墅主人捐出物業給孫修士辦學,加上他多年來的努力,我校才得以開始運作,也讓很多貧窮的小孩子有機會上學讀書。」銘濤接著道,「孫修士是校長,也擔任老師,但他給學生自由空間分享和討論看法,並不是要求所有學生也服從他。」 班際橫幅設計的冠軍作品將成為該校的五十五周年校慶橫幅,於開放日裝飾校園。視藝科主任鄭德明老師表示,校方期望透過活動讓同學有所得著,「義工們均精心安排他們的分享環節,花了不少時間和心思準備。」他補充,「現今資訊發達,媒體亦有不少各國文化相關資訊;但我們希望學生能親身、近距離接觸國外朋友, 交流文化,擴闊他們的視野。」開闊眼界並不是終點,從認識世界到關懷世界,同懷對我們地球的愛,才是將人類聯繫起來的橋樑。(澄)   
kjy01_2013030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3.03
慈幼葉漢小學 玻璃畫製作 用色彩 繪信仰
故事不一定寫在書本上,也不一定以文字表達。不少教堂裡,聖經故事、聖人聖女、教義等就「寫」在一幅幅炫目的彩繪玻璃上。製作彩繪玻璃的工序繁複,需要嫻熟工藝和高超的藝術技巧。製作玻璃畫相比之下容易得多,但正如彩繪玻璃,慈幼葉漢小學的一眾同學也能透過他們的作品,傳播天國的喜訊。      (本報專題)「彩繪玻璃就像不是以文字寫成的聖經」,該校視藝科戴美寶老師一邊展示彩繪玻璃圖片,一邊向同學們解釋,「它們不單是裝飾,也有說故事的功能。」彩繪玻璃也可以說是「窮人的聖經」,中古歐洲(直至十八世紀)只有少數的富有人家能接受教育。傳教士於是將聖經故事、教義繪製在聖堂的彩繪玻璃窗上,透過圖像讓窮人讀聖經。 考耐性 求合作 製作玻璃畫所需的材料不多,只有三種:圍邊液、玻璃彩和玻璃片,考驗學生的是耐性。首先要在透明的玻璃片下放置草圖,依照草圖圍邊,「我認為圍邊這個步驟最困難,力度要平均一致才能畫出漂亮的線條」,就讀四年級的鄧詩敏說,「雖然困難,但順利完成步驟後很有成功感。」 待一星期後圍邊液乾透,同學便可以用各種顏色的玻璃彩為圖畫填上色彩。這部份卻考倒了同級的余家寶,她形容最害怕玻璃彩「氾濫」,「太急、一下子擠出太多玻璃彩的話,玻璃彩便會溢出圍邊,與其他顏色混合,影響預期的效果。」詩敏亦補充道:「也試過太著急,顏料還未乾便動手觸摸作品,結果破壞了作品。」 家寶亦難忘製作過程中的冒失事,「我們不小心碰倒了玻璃彩的瓶子,弄得整桌都是顏料,大家都要幫忙清理,然後才可繼續活動呢!」但她仍十分享受製作玻璃畫的過程,「每幅作品都有一個故事」,她最喜歡自己製作的小羊玻璃畫,「而且每次活動我們十多個同學都畫得很開心!」至於同是四年級的姚沁玫則最喜歡和同學們一起完成的聖杯玻璃畫,「是大家合力完成的,感覺比獨自一人製作更開心。」對她來說,最難忘是欣賞製成品, 「當陽光穿透玻璃畫時多麼美麗!這美麗的玻璃畫是我有份製作的呢!」 藉彩畫 近基督 沁玫表示在製作玻璃畫的過程中,明白不同的彩繪玻璃都有它獨特的意義,「每幅彩繪玻璃背後都有它的意義,讓昔日不懂文字、未能讀聖經的人也可以認識天主。」在製作玻璃畫前,宗教科老師亦有向他們解釋圖案的宗教意義,沁玫回想,「鴿子代表聖神,祂在耶穌受洗時曾以這形象出現;聖杯是盛載葡萄酒的,祝聖後便成為聖血。」她參加活動後亦更加留意身邊的彩繪玻璃,「我曾隨學校到葛達二聖堂參觀,那裡的彩繪玻璃非常漂亮,製作的人真厲害。」 詩敏亦表示過程中認識了更多聖經故事,「我以往並不知道耶穌所行的『五餅二魚』奇跡;認識這個福音故事後,我認為耶穌是非常友善的,而五個餅、兩條魚能讓五千人吃飽真是太神奇了!我們也應學會與別人分享。」 早前,他們亦製作了以辦學團體慈幼會會祖鮑思高神父為主題的玻璃畫,並於慈幼會中華會省省會長斐林豐神父到訪學校時,贈送給他留為紀念。家寶亦有參與製作,從中她對鮑思高神父的生平有更深的認識,「鮑思高神父熱愛我們小孩子,他不但提醒我們要愛人愛天主,我也在他身上學到關懷弱勢,為別人服務。」不管是玻璃畫、藝術品、日常生活,還是聖人生平事跡,我們都能找到天主的足跡,因為祂就存於萬事萬物中。(澄)         戴老師表示,玻璃畫完成後會於校內展櫃陳列, 亦會用於裝飾學校的小聖堂,「學校十分注重宗教科,希望透過學生的玻璃畫粉飾校園外,也能加強宗教氣氛。」她指出,學校昔日亦有安排同學製作玻璃畫,「以往以動物、花朵等為主題,學生的自由度比較高,可加入自己的設計。」她認為製作玻璃畫對學生而言有難度,但同時認為學生從完成作品中能獲得很大的滿足感。「要製作顏色均勻、沒有氣泡的玻璃畫的確有難度,但有難度他們才會不斷嘗試,找到趣味,令課堂氣氛十分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