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5_20201220_s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0.12.18
喜樂中學 動態 2020.12.20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正向教育成就積極人生 (本報訊)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10月31日與正向教育學院舉行「中二正向家長會」。該校由上學年已舉行正向教育課程,校長歐陽麗琼指出,課程幫助學生在身心靈得到積極正向的發展。 家長會上,正向教育學院課程總監鍾明崇分享「正向教育」乃積極豐盛人生的根本,親子間的坦誠溝通及互相了解,是建構正向關係的重要基礎。活動尾聲,學生把心意卡及自製的「感恩糖果盒」送給父母;鍾明崇邀請在場家長寫下給子女的家書,並即場交予子女,以表達關愛之情。 該校為延續校園正向文化,本學年推行「CYS Yes,We can !」獎勵計劃,鼓勵學生自強不息、以正面的價值觀及積極的人生態度,面對成長的挑戰。(教) 聖貞德中學  生物倫理專題分享 (本報訊)聖貞德中學於11月19日邀請北角聖猶達堂助理主任司鐸、倫理神學教授的呂志文神父到校,向現修讀新高中倫理與宗教科的中六級學生,分享有關生物倫理的課題。 呂志文神父在課堂中與學生探討「嬰兒性別選擇」,以及性多元文化的倫理學爭議,藉此向學生說明天主教會對生命價值的看法。 另外,11月是煉靈月,該校當日邀請學生把在宗教課堂上寫下的「為亡者祈禱心意卡」,於早會時段作奉獻,為已亡的親友及眾靈魂祈禱,以祈禱讓亡者安息,脫離煉獄,進入永生的天國,得享天堂的福樂。(教)  聖保祿學校(中學部)畢業禮 (本報訊)聖保祿學校(中學部)於11月19日的畢業禮上,邀請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伉儷主禮。百多位應屆中六畢業生領取畢業證書。 校長黄金蓮修女致歡迎辭時指出,儘管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學校停課,該校師生運用資訊科技,達致停課不停學的目標。她敦促畢業生要跟隨耶穌基督的步伐,每天在智慧,真理和寵愛中成長。 黃玉山教授致辭中說,該校教導學生自學、思考、探索,培養學生具備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黃教授寄語畢業生要擁有尋求真理和獨立思考的「科學精神」,承擔社會責任。 (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01018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0.10.16
聖貞德中學 教師鄭加略 培訓學生成為科藝創建師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聖貞德中學鄭加略老師親手製造感應式自動酒精搓手液裝置,他又拍片分享研發過程:由只裝上酒精,後來改良配件,如彈簧強弱、轉向器力度、摩打推動方法,再組裝成可使用啫喱狀搓手液的裝置。他向STEM教師分享經驗,期望能把相關科技知識傳遞開去。 這位「科藝達人」鄭S i r 原來也是YouTuber,多年來他在YouTube頻道,拍下了300多條影片分享科研經驗,讓觀眾嘗試著手去製作成品解決生活問題。 近年學界興起STEM(STEM與STEAM 見下表),聖貞德中學設立了「創客學會」, 培訓學生成為「科藝創建師」(STEMaker)。鄭Sir是該校「STEAM教育」主任,他強調Maker要服務他人,「以科技知識與設計意念製作生活用品,解決生活上甚至消閒娛樂的需要」。 至於STEM教學,他說是要培育出學生的設計思維:先發掘問題,再搜集資料,尋求解決方法,之後製造、測試及評估。過去他最滿意的作品,是教學生製作「萬向車」(Mecanum Wheel)。業界認為數學最難應用於STEM教學之中,但萬向車卻可用上數學的概念:「這車的車輪套用數學三角函數S i n的方程式,再配合物理、編程等原理,靈活在狹窄空間左右前行旋轉和八字型行走」,他指車輪通常適用於泥頭車和輪椅之中。 培育學生 服務人群 本身亦是音樂主任的鄭Sir,他在教學上的第一件STEM作品是自製牧童笛:以立體打印技術設計笛嘴,由學生透過電腦知識計算音孔位置。他更憑此課程獲得2016學年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 鄭加略熱愛創作科技產品,九年前他為學校研製電腦管風琴,並在課程加入管風琴音樂欣賞和作曲研究。他說,當年製作電腦管風琴成本在二萬港元內,至於傳統管風琴價值可達數十萬以至過百萬港元。他把技術帶到香港、澳門以及中國內地的教會,正好回應作為Maker服務他人的需要。 過去四年,鄭Sir 有一半時間跳出聖貞德中學,借調到教育局與學界分享教學經驗。去年9月起,他協助教育局拍攝「我是一個Maker」系列, 定期上載影片與師生分享作品, 包括無線Voice Kit (智能音箱),通過語音指令音箱播放音樂、報天氣或設定鬧鐘等;利用「環境傳感器」自製「流動天文台」,探測溫度、濕度、氣壓等。 他說老師當上YouTuber,是要引起學生興趣:「學生看到我研發與時事有關的產品時,他們也有興趣嘗試跟著做。」投入創客教育多年,他說「即使是失敗的作品,也可『做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 這經驗學習法也是教育家杜威的理念。(高)  STEM 是推動創意的教育, 它代表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  各英文譯寫的首字母縮略詞。推動STEM教育是配合全球的教育趨勢,以裝備學生應對社會及全球因急速的經濟、科學及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轉變和挑戰。STEAM 教學則再加上A,即融合了科學、科技、工程、美術及數學科目。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5_20201004_s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0.10.02
喜樂中學: 動態 2020.10.04
明愛莊月明中學 舉辦開學祈禱會 (本報訊)明愛莊月明中學9月7日舉辦「開學祈禱會暨苦路像祝福禮」聚會。該校邀請露德聖母堂主任司鐸岑維立神父主禮,校長彭耀鈞及公教職員代表參禮;全校師生透過網上轉播收看祈禱禮過程。 參禮公教職員代表同詠《我是主的羊》作為祈禱禮,岑維立神父宣讀聖經,帶領眾人上主祈禱。該校於新學年增設苦路像,於禮儀中由岑神父主持祝福儀式。岑神父宣讀馬爾谷福音,「天主是唯一的天主,我們應當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上主」;「應當愛近人如自己」; 這兩條誡命勸勉眾人,即使在艱難的時期,也應信靠上主,關愛身邊有需要的人,攜手跨越困難時期。 及後參禮代表為教會、教育政策官員、天主教學校、教育工作者、所有家庭及各人心中所願向上主祈求。(教)  聖貞德中學開學禮•創校65周年校慶啟動禮 (本報訊)聖貞德中學於本學年踏入創校65周年,校長阮章凱於新學年網上開學禮上勉勵學生,即使生活面對困難,仍然要活出人生信念。 網上開學禮已於9月1日進行,校長阮章凱提到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師生於電子教學及學習的能力上得到提升,這提醒眾人要在逆境中繼續努力找出路,致力實踐本年度的學年主題「活出信念」。 其後,聖猶達堂主任司鐸倪德文神父選取了聖經「平息風浪」作福音分享,提醒學生懷著信德,相信天主會賜予人們生活的力量及機會。倪神父亦提到在面對各種限制當中,學校就像船一樣,一直承載著每一位同學,即使在過往未能實體上課的日子,老師仍盡心盡力安排各樣的學習機會,就如門徒遇到耶穌一樣,有著無限的支持及愛護。倪神父更寄語學生在學習中作好裝備,實踐校訓「公民責任」。 開學禮上,舊生和學生分享「活出信念」的經驗後,各班同學在班主任帶領下進行主題課堂活動,學習在失意時如何積極面對挑戰。開學禮以校慶的校歌紀念短片作結。短片由校長及教職員拍攝,預祝學校踏入65周年,繼續堅守春風化雨的使命。(教) 荔景天主教中學•新學年設置網上早禱頻道 (本報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反覆,為本學年帶來新的學習生活。荔景天主教中學關注學生的靈性發展,早前在學生未能回校上實體課堂時,透過網上頻道,每天由不同教職員帶領全體師生早禱。 該校宗教事務主任顧嘉儀表示,網上頻道的早禱方式是個嶄新嘗試,學生、家長以及校友都能一起參與,並作重溫,以作福傳。早禱為培養學生每天以祈禱作課堂生活的開始,此舉亦幫助中一學生盡快適應中學生活模式,直播期間在屏幕看到老師親切的面容,讓學生易於融入荔天的大家庭。 有學生參與網上倫宗課堂時,表示雖然不能在校內一起祈禱,但透過網上頻道作早禱也能感到主耶穌的臨在,十分感恩。更有已前往外地升學的畢業生向老師表示,本年能夠以網上方式參與早禱,聽到熟識的老師分享時,就像重拾愉快的中學校園回憶,在艱苦的生活中獲得祝福,令人倍感平安和喜樂。(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1_20200621s
icon19
青苗天地
2020.06.19
青苗天地 2020.06.21
我終於明白父母的苦心  江偉民  聖貞德中學 五信 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我緊緊地抱著母親,感受她的溫暖,不禁流下眼淚。因為,我終於明白了她的苦心。 我自小就個性魯莽、幼稚而不自知,每次母親給我忠告時,我都覺得她十分囉嗦。母親無數的關心和提醒,我都不以為然,拋諸腦後。 升上中學,我結識了一位「好朋友」,向華。每天放學後,他都帶我到網吧玩電腦遊戲,我們漸漸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兄弟」。每天回到家中都要十二時了,我卻還有一堆高度堪比喜馬拉雅山的功課沒有完成,自然地我常欠交功課, 成績也一落千丈。 有一天,我放學回家後,準備換衣服到網吧,母親對我說:「不要再誤交損友了,會毀了你的人生的!」我聽了只覺得火冒三丈,便離家出走。 忽然,腦袋靈光乍現,到向華家借住幾天不是一個完美的辦法嗎?我興奮地跑到向華家,按下他家的門鈴,沒多久,向華便上前應門。我本以為他會欣然答應請求,但他卻嘲諷我說:「我們關係有那麼密切嗎?我家是不會收留你這種無家可歸的野孩子的。」他狠心拒絕了我。我沒想到我們之間的友誼是這麼虛無、虛假。在我無助的時候,昔日的「兄弟」卻是這樣冰冷的陌生人。我應聽從母親的提醒,心中愧疚極了。 我是多麼想回到家中,感受母親的愛呀!但我不敢回去。我走到公園裡,坐在大樹下,閉著眼,反思自己是多麼稚氣、魯莽。 突然,在嘈雜的風雨間,我聽見一道熟悉的聲音,看見一個身形瘦小、頭髮烏黑的女子拿著照片,焦急地問旁人有沒有看見照片中的人,是母親!我衝向母親,投入她的懷抱,感受到她的溫暖,我不禁流下眼淚。 父母總對孩子說一些猶如苦口良藥的話,他們不厭其煩地說,都是為了保護孩子,希望孩子能變好,是父母的一番苦心,以前的我真是無知、魯莽。 但自此以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終於明白父母的苦心。 家傳瑰寶 家訓 宋炳機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四B 我家世代耕田,是純正的莊稼人,祖輩們沒留下甚麼值錢的物件,只傳下一條不成文的家訓:「適當的時候在適當的地方做適當的事情」。我從小就接受了這個不知道從哪輩先祖傳承下來的觀念,這句說話對我影響深遠。 農耕社會靠天吃飯, 正所謂「盡人事, 聽天命」,所以我的家人都很努力工作。雖然祖輩們多是文盲,但他們懂得「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情」,按著不同節氣下田工作,而且十分相信天道酬勤,皇天不會辜負有心人的。幸好父親這輩也沒有令祖輩們失望,把這世代相傳的家訓,在我很小的時候便傳給我,所以自我懂事以來便知道家傳瑰寶,做甚麼事都思考「適當的時候在適當的地方做適當的事情」。 我覺得自己生於幸福的年代,不用日曬雨淋在田中工作, 父母只要求我在求學階段盡好做學生的責任,要我做好求學階段要做好的事情。年幼時我也會貪玩,曾外出玩耍忘記回家的時間,或是打遊戲忘記做應做的事情,或是長時間看圖書,或是……。這些過度的行為也令我吃了不少虧,受了不少教訓。現在長大了,才醒覺自己沒有重視家傳瑰寶的愚笨,為何不好好動腦筋思考一下它的意義呢?  家訓也好,傳家瑰寶也好,都是祖輩們留給後輩的無價寶,儘管不是價值連城的藝術品或名貴首飾,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和意義卻十分有價值,若人人都能在適當的時候在適當的地方做適當的事情,這個世界不就會更美好嗎?「適當的時候在適當的地方做適當的事情」我應牢記,靈活運用,好好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