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6040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4.02
跨入慈悲聖門 攜手領受基督救恩
(本報專題)天主召叫每個人的方式不盡相同,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天主救恩的合作者。鄧永剛和妻子譚朗媚是中學教師。朗媚在喇沙書院任教,自小夢想成為天主教徒。2010復活節,朗媚於聖德肋撒堂領洗。永剛在信仰路上尋覓多年,他終於在朗媚領洗六年後的今天,在同一聖堂慕道、領受聖洗聖事。二人異口同聲表示信仰生活將他們緊扣在一起,他們樂意邀請主耶穌成為家庭的中保。 上智安排 美妙無窮 小時候,永剛和朗媚在不同的天主教小學唸書,二人對天主教的觀感卻是截然不同。鄧永剛憶述,他就讀的小學校舍細小,他最怕聖母月和玫瑰月誦唸《玫瑰經》。鄧太指求學時期校內與聖母相關的慶節,都為她留下美麗的回憶,例如布置得很漂亮的玫瑰花和聖母像。 永剛讚賞妻子是引領他歸向天主的天使。他接觸過不同宗教,但始終覺得不大適合,直至他與朗媚交往。那時,朗媚正在慕道期,圍繞信仰的話題成為他們的共同語言;二人經常一起翻查資料和討論慕道班給予的功課,朗媚說:「我們覺得這樣的相處方式,比只是逛街、看電影的生活更有意義。」朗媚整個皈依歷程,永剛都陪伴在側, 深受她的信仰熱忱感染,「我看到她領洗的一刻,很歡欣,我為她感到高興。」這更讓永剛認定朗媚是他的終身伴侶。同年暑假,永剛向朗媚求婚。婚禮前一天,一直高掛的八號颱風訊號突然除下, 他們與來賓合照的一刻,天氣放晴,令他們更感受到上主的眷顧。 分享共勉 見證主愛 永剛原打算婚後參加慕道班,途中出現了小波折。慕道一年後,接近舉行慕道者收錄禮時,懷孕初期的朗媚孕吐現象很厲害, 她很需要丈夫在家多加陪伴。於是,永剛主動提出退學,留待孩子出生後才完成慕道。「對我來說,家人很重要;愛天主,也要愛護家人。」他們說夫婦相處需要互相遷就和支持,信仰更需要在家庭中落實。去年,永剛回到慕道班,並獲豁免部份課堂,他更深信凡事都有天主的安排。 二人婚前已有共識:信仰是家庭的核心價值,信仰的力量對孩子的成長有莫大的支持。他們的兒子本年中將接受嬰孩聖洗,成為主內一家。每晚兩夫婦一起祈禱,他們期待兒子稍長,正式展開三人的家庭祈禱。領洗前不久,永剛還獲安排加入堂區的聖母軍團體,每次開會誦唸《玫瑰經》,讓他逐漸感受到從默誦而來的平安。永剛感謝天主,讓他從參加聖母軍的經驗中,化解他一直抗拒唸經的感受。「我不得不說這是天主對我最好的安排, 起初如果由我自己去選,應該不會選做聖母軍。」他謙稱。 領洗後,永剛考慮轉職到天主教學校執教, 讓信德隨著教學增長。永剛選取猶達(Jude) 作為領洗聖名,「我希望自己的信德能像聖猶達宗徒一樣。雖然我現在仍未做到,期望我每天都能進步。」另一方面,夫婦二人還打算一起參加教理講授課程、參與培育新婚夫婦的義工服務,與其他人分享他們這個家庭的愛與平安。永剛深信「愛德是全德的聯繫」(《哥羅森書》3:14b),這一整段論及信友生活的理想與實踐的聖經內容,都是夫婦二人所喜愛的,曾在他們婚禮上選讀,作為生活指導。   今年復活節,孩子在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就學的鄧太(李敏慧,聖名Emily)在聖亞納堂領洗,她和丈夫的溫馨四口之家,成為公教家庭。子朗的同班同學甘希琳,也與母親甘太(何美玲,聖名Sofia)於聖瑪加利大堂受洗。兩個家庭皆從信仰中得到力量。 神聖感動 主內一家 就讀低班的子朗,與弟弟子陽及爸爸鄧向榮,都在嬰兒時期領洗,向榮更成長於公教家庭。自小在其他宗教氛圍中成長的敏慧直至首次懷孕,才開始細想這個新家庭的信仰。逐漸地,她開始跟隨丈夫參與主日彌撒,有時聽到一些經文或唱某些歌曲,她會感動落淚。孩子出生後, 她忙於照顧家庭,同時要兼顧工作,期間更經歷痛失腹中胎兒,這一切都令她對信仰的熱情一再冷卻下來。「記得有次丈夫跟我說:放鬆一點吧!天主自有祂的安排。當時我在工作間,看著窗外藍天,心中就跟著禱告交託了。」敏慧指後來一家人搬到赤柱居住,看見附近的聖亞納堂環境舒適,那兒有一種小社區、大家庭的氛圍,正是她想尋找的。當她目睹兩個兒子一同領洗的一刻,更感動得立下決心,矢志慕道。 美玲的信仰歷程,開始時有點特殊。她是個加拿大籍越南華僑,此前從沒接觸過天主教信仰,直至她婚後來港定居,出席朋友的天主教婚禮,感受到平安與一種莫名的期待。希琳是她的第二個孩子,懷孕期間,美玲第一次慕道,卻因身體狀況而無法繼續。直至女兒入讀聖瑪加利大幼稚園,美玲收到校方的邀請函,詢問家長有否參加慕道班的意願,這才再次燃起她早藏心底的慕道心火。美玲說,她愈來愈有興趣讀《聖經》,還發覺時常祈禱有助她處理自己的脾氣,「即使有時被孩子惹怒了,每次看《聖經》,都令我立即平靜下來,並學懂體諒丈夫。」 讀經祈禱 屬靈成長 敏慧也笑稱,自己從前也是個容易暴躁的媽媽,尤其當了全職媽媽後,感到壓力甚大。她在慕道班中學習透過深呼吸做簡短祈禱,有助她管理情緒,「當我吸氣時,心中唸著『天主』;呼氣時,心中唸著『我愛你,求主說話』,我便可以立即平靜下來。」她表示祈禱後還有助她對自己的言行作反省。現時, 他們一家四口每晚一起祈禱,誦唸《玫瑰經》後,各人輪流分享當天發生的事,在祈禱中既開口告訴天父,也學習彼此聆聽。鄧氏伉儷均表示他們都很珍惜這個一家人與天主聊天的時間。 在旁的美玲附和著,她也感受到祈禱的力量。從前她會心煩和失眠,不知道怎樣面對難題;現在,她知道這是自己要祈禱的時候了。早前家中曾發生重大事故, 靠著不斷祈禱,她感到平安,最後還能化險為夷。她笑稱她的代母也是透過祈禱而覓得的,「她是我慕道班的陪談員。一次詳談後,我覺得與她很投契。她講解《聖經》時很耐心。但當初她因故未能答應我的邀請,幾經轉折,原本的阻礙消除了,她可以做我的代母了。」美玲相信這位代母將會是一個很好的信仰帶領者。 敏慧說她最喜歡聖經中「撒種的比喻」(《路加福音》8:4-15),「天主已經安排了一片好地給我,這就是我的家庭。我會用心灌溉,努力走向天主。」子朗目睹母親加入教會大家庭,他感到「超級開心」。向榮則指自從妻子慕道後,他們間多了話題,想法亦拉近了,信仰讓兩夫婦以至整個家庭更容易溝通和融洽。看到他們這一家的喜樂,讓在旁的美玲也期望將福傳的種子帶給丈夫和兒子,使他們的家也成為公教家庭。 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宗教科朱婉珊老師指:為推動家長多認識天主教信仰,該校每年學期初也會向父母雙方都是非公教徒的家長派發邀請函,了解家長對認識天主教信仰的意願。隨後,學校會跟家長個別接觸,提供學生居所鄰近堂區的慕道班資料,並定期作出跟進。復活節假期結束後首天上課,該校會舉行新教友家長歡迎會,邀請新教友家長到校,在早會或午會時間贈以小禮物,作為恭賀。校內亦會定期舉行公教家長聚會,早前便以「慈悲禧年」作為聚會的主題,藉此鞏固家長的信仰。(敏 / 睿) 
kjy13a_20160403s
bridgelist_logo
2016.04.02
生命的跨越
生命的成長,在於不斷地跨越!  跨越讓我們站的更高,看的更遠!有句順語說的好:「行的快,好世界!」很多人都期望爬山能爬到山頂,行路能行在最前面,眼前無遮攔,心曠神怡。但是,爬山和超越的過程是艱辛的,痛苦的。正是由於這種種的困難,跨越讓很多人望而生畏,止步不前。 跨越不僅是生活中翻過一座山,越過困境或跨過障礙,更重要的是死亡與生命的跨越,讓生命生生不息,延續不止!可是我們拿甚麼作為支撐,來跨越現世的痛楚與短暫的生命?我們的希望與力量又在哪裡呢?我們的信仰告訴了我們這一切。 作為基督徒,我們相信天主聖言—— 耶穌基督降生成人,他的受難、死亡與復活向我們顯示了他的真人性與真天主性!他的復活是我們信仰奧跡及禮儀慶祝的核心,如果耶穌死了沒有復活,我們的信仰就是空的,但是耶穌以他的死亡戰勝了死亡, 第三天他從死者中復活了!他的復活給我們帶來了新生命、喜樂、力量以及跨越死亡獲得永生的希望!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望福音》14:6),耶穌以他在世的言行指示給我們道路與真理:天主是愛,並因著我們對他的信賴, 我們將擁有在他內天主性的生命!  主耶穌復活了,阿肋路亞!因著他的寬恕與博愛,他受刑的工具十字架變成了救恩的標記,耶穌以他的逾越奧跡教導我們跨越現世的困境,死亡與短暫生命的秘訣就是寬恕和博愛!這種跨越,由沉悶的苦世到甘飴的人生,由無聊的生活到有意義的人生, 由短暫的生命到永恆的生命……  記得有一個故事:一個十二歲的男孩背著一個七歲的小男孩,氣喘吁吁在街上一步一步吃力地走著,顯然他很累。行人中,有一個中年男子提醒這個男孩子:「你累不累呀!為何不把他放下來,讓他自己走呢?」這個男孩望著這個中年男子,沉默了一會回答說:「我不累!他是我弟弟,他生病了,我要帶他去醫院!」那個中年男子聽了後,停住了腳步,望著這個男孩一步步挪動的背影,不知道說甚麼好……  我們心中的愛,帶給我們力量和希望。耶穌以他的受難與復活告訴我們:天主愛我們,愛得死去活來!天主對我們的愛,以及我們對他愛的信賴成為我們跨越生命的基礎與力量。耶穌向你和我發出邀請:「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 我要使你們安息。你們背起我的軛,向我學吧!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到你們靈魂的的安息,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 《瑪竇福音》11:28-30) 
kjy16_20160403s
生命動力
2016.04.02
我見了主
一週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於是她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了。」伯多祿便和那另一個門徒出來,往墳墓那裡去了。 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先來到了墳墓那裡。他俯身看見了放著的殮布,卻沒有進去。隨著他的西滿伯多祿也來到了,進了墳墓,看見了放著的殮布,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處捲著。   那時,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然後兩個門徒又回到家裡去了。 瑪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邊痛哭;她痛哭的時候,就俯身向墳墓裡面窺看,見有兩位穿白衣的天使,坐在安放過耶穌遺體的地方:一位在頭部,一位在腳部。 那兩位天使對她說:「女人!你哭甚麼?」 她答說:「有人把我主搬走了,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了。」 她說了這話,就向後轉身,見耶穌站在那裡,卻不知道他就是耶穌。 耶穌向她說:「女人,你哭甚麼?你找誰?」 她以為是園丁,就說:「先生,若是你把他搬走了,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那裡,我去取回他來。」 耶穌給她說:「瑪利亞 !」 她便轉身用希伯來話對他說:「辣步尼!」就是說「師傅。」 耶穌向她說:「你別拉住我不放,因為我還沒有升到父那裡;你到我的弟兄那裡去,告訴他們:我升到我的父和你們的父那裡去,升到我的天主和你們的天主那裡去。」 瑪利亞瑪達肋納就去告訴門徒說:「我看見了主」,並報告了耶穌對她所說的那些話。   (《若望福音》20:1-18) Image©Sister Marie-Anastasia Carré,  Community of the Beatitudes  圖片©瑪利.亞娜塔斯雅修女(天主教真福團)  瑪利修女是法國畫家,她每天祈禱、默觀天主的愛;又以畫筆和油彩,繪畫出基督的面容和天主聖言。 Sister Marie-Anastasia is a French painter. Every day she prays and contemplates the Love of God.    She paints the Face of Jesus and the Word of God.     
kjy08_20160403s
icon46
大小眼睛看聖經 : 路加福音篇
2016.04.02
無限慈愛的父親 路加福音15:1-2,11-32
跟隨耶穌 無論我們是罪人,或是義人,天父一直等待我們踏上回家的路。 也許,我們有時是罪人、有時是義人——不論甚麼時候、甚麼處境, 天父總是張開雙臂,迎接我們回家,更為我們準備盛宴。你準備好踏上歸途嗎?    哪一句話令你有所感受? 你喜歡比喻裡的大兒子, 抑或小兒子? 請用圖畫和文字, 表達你的感受。   悄話兒 耶穌歡迎每一個人, 又與罪人交朋友,毫不忌諱。耶穌的無私大愛,使那些備受猶太人尊敬的經師和法利塞人感到難受。原來,猶太人認為正義的人只會和同類人交朋友,並排斥那些被視為犯罪的人,甚至認為天主也不會接受犯罪的人。然而,耶穌正想他們明白:天主是慈愛的父親,每個人都是天主的子女;天主絕對不會拒絕人歸向祂,包括罪人。 比喻借用日常的生活事例,最能啟發人心。於是,耶穌為猶太人說了這個比喻,生動地描述天主的無限寬仁,滿懷慈悲。 一位父親有兩個兒子。有一天,小兒子向父親要求領取屬於自己的一份產業。按當時的社會,只有在父親死後,兒子才會這樣領取家產的。小兒子開口說出這要求,意思是「父親,我再不需要你了,我要離家出走!」 小兒子拿著父親給他的財產,決定遠走他方。小兒子沒有好好善用和珍惜父親的一切,揮霍無度,生活荒誕。最終,他散盡家財,流落遠方,無依無靠,只得在陌生的遠方做養豬的工人。他顧不得自己原是家中的愛子,也忘記了「豬」是猶太宗教視為「不潔」的動物——這位一無所有的小兒子,喪失了家庭、自尊和宗教信念,他完全迷失了。當他感覺最絕望時,他想起了自己溫暖無比的家。這時,他才醒覺到自己現在的境況已失去尊嚴,他決定要回家。 他心裡想,哪怕父親已不認自己作兒子,總可以做個傭人,也不致於餓死異鄉吧。當他快要到達家門時,父親已看見他。父親主動跑上前,摟著他、親吻他!父親慈愛無限,真情流露,完全沒有計較眼前的小兒子衣衫襤褸,滿身臭氣。 原來,父親不單沒有因小兒子的叛逆而感到絕望,反而天天等待他回頭悔改。小兒子痛苦懺悔,父親立即吩咐僕人為小兒子穿回華麗的衣服,又立即安排盛宴歡迎他。人若迷失了,就像這個小兒子。耶穌借用這比喻,告訴大家:天父這樣地深愛每一個罪人,等待我們回到他的懷抱。 那個大兒子呢?雖然他日夜靠近父親, 他有沒有欣賞父親的愛呢?他沒有認識父親的心,拒絕接納悔改歸來的弟弟。耶穌邀請那些經師和法利塞人打開心靈的目光,認識天主是滿懷慈悲的父親;耶穌教導我們要一如天父,慈善憐憫。 小德蘭姐姐 一起祈禱 天父啊,我們祈求更多的罪人回頭悔改,接受耶穌基督的福音。請賜給我們開放的心吧,讓我們永遠不要害怕投奔祢的慈愛, 也不要抗拒祢的寬仁。願我們常與祢一起,喜樂地分享生活中的每個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