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514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5.14
鄧鏡波學校雜藝大使
推廣扯鈴培養自信與耐性
(本報專題)早在19世紀時期,聖鮑思高神父邀請「貧苦無告青少年」到慶禮院一起玩樂,同時藉此學習教理, 陪伴青年同行。時至今天,慈幼會的鄧鏡波學校一直秉承鮑思高神父向青年帶出喜樂的信息,在校內設立不同活動吸引學生學習,從中指導他們的成長,該校近年推廣扯鈴雜藝,深受學生歡迎,該校副校長戎穎軒認為,「學習鮑思高神父懂得欣賞一切美好的事物,更要喜歡青年所喜歡的事,以貼近青年。」   鄧鏡波學校早於2007學年開始, 已推出大哥哥計劃,最初為協助剛由小學升上該校的學生適應校園生活,由校內高年級生教導師弟溫習功課;隨後在計劃中加入攀石活動、聖誕聯歡、義工服務及魔術班。至2010學年,大哥哥計劃開展雜藝訓練,一直至今,社工賴曉軒指出,學生從活動建立自信及團隊精神。   大哥哥計劃由該校的學生輔導組負責統籌,社工賴曉軒指出,雜耍的個人及團隊訓練,有助提升學生的個人成長及發展,團隊合作精神建立學生自信、認識自我,學習專門的雜藝訓練從中發揮學生的潛能。   近年,校方加強扯鈴訓練,該校的大哥哥計劃組成了雜藝大使,邀請舊生回校任教,高年級生帶領初學者學習,使團隊營造「以大帶小」的精神;雜藝大使於每年的聖誕節聯歡會演出扯鈴,成為帶動整個活動高潮的環節,去年12月的演出,邀請了神父及教師一起參與,更設有Battle環節,節目內容全由學生構思出來,曾有一年演出時禮堂關上燈,漆黑中,雜藝大使用上發光的扯鈴由二樓滑落到舞台,造出流星的效果,配合音樂與背景下,構成悅目的演出。   朋輩支持 互相成長   本學年雜藝大使共有33人,當中20人接受進階訓練,除校內表演,團隊於本月中參與友校舉辦的扯鈴比賽,並於稍後到長者中心進行扯鈴表演及探訪。社工賴曉軒認為,考核學生創意, 也有助培養學生堅忍與耐性, 「雜耍需要持之以恆練習,才能展現成果。」他從扯鈴活動中,看到學生的轉變,有學生在學習上缺乏專注與耐性,計劃下參與扯鈴訓練,時常與師兄和同儕練習扯鈴招式,自然會吸引其他人仿效,這種良性競爭能令彼此有所進步,專注力也有所提升。   初學者以打棍方式,先熟悉節奏,例如先把鈴放在地上,拿起雙棍,由右向左的方向進行移動練習;扯鈴招式千變萬化,包括有直立鈴、拋高、放棍、鞭鈴、螞蟻上樹、垂直轉、繞手或繞腳等。另外,亦有分團隊及個人動作,於演出中展示不同招式。   「扯鈴運動對於我而言,幫助我找到自己。」該校舊生張嘉偉由中一參與扯鈴,高中時經常擔當小老師向學弟傳授技巧,中學畢業後他一直繼續扯鈴訓練,曾到各地參與扯鈴比賽,曾在中國內地的一個國際青年比賽中,奪得扯鈴單人組技術賽冠軍;他也到其他學校,包括在母校任教扯鈴,「扯鈴令我發掘對教育工作的興趣,現在我正修讀幼兒教育,希望將來以教育作為事業。」   「見到師兄在校內練習扯鈴時,展示的每個招式也很型格,使我很想學習。」現時就讀中五的蔡德朗,回想初中時向社工申請加入該計劃,對扯鈴一竅不通, 他形容初中時個性內斂,不善於表達自己,更容易受情緒影響,現在他在大哥哥計劃中擔當師兄角色,向初階班同學教授扯鈴,樂於與同學分享,「上台真正表演,增強我的自信心,使我有很大改變。」他認為成為雜藝大使後,愈來愈喜歡扯鈴雜技,更肯定自己的能力,「扯鈴運動使我提高了很大的自信心,我現在充滿自信。」   中二學生黃晏霆剛加入雜藝大使才兩個多月,未加入前,很喜歡觀賞雜藝大使的練習,經常陪伴同學練習至晚上,後來獲邀加入。中四學生劉勤發認為,學習扯鈴後提升自信心,做事有目標,也學會專注。他試過為練習直立放棍的招式花上三個月時間苦練,「見到別人玩扯鈴如此出眾時也吸引我學習,當定下目標後,做事自然更專注。」   戎穎軒副校長認為,學生透過參與大哥哥計劃的扯鈴訓練,從中發揮所長,啓發潛能外,向外分享扯鈴,自然對自己有更高要求,力求在技術上追求完美,對於個人發展上更具自信。(高)  
kjy13a_20230507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5.07
孩子的拖延問題
不少家長都為孩子的拖延問題,感到困擾和煩惱。例如,孩子放學後需要完成功課,但是他們一直不做,直至家長晚上下班回家後,經過多番催促下,才能勉強完成。有時候,孩子有一些功課不需要短時間內遞交,老師給予一個限期,但是孩子總是不會預先進行,把開始做的時間不斷拖延,直至臨近遞交限期才勉強進行。除了工作以外, 有時候甚至連日常生活的事情也會拖延,有些家長為催促孩子吃飯、刷牙、洗面、洗澡,也需要花上九牛二虎之力,有時甚至跟孩子出現口角和爭執,才能令孩子完成他們基本需要做妥的事情,家長為孩子的拖延問題總是摸不著頭腦,有些甚至帶孩子見精神科醫生,因為懷疑他們的腦袋出現問題。   拖延是一個行為表現,暫時未被界定為一種精神科的疾病,但是,假如問題持續或嚴重,可能跟一些精神障礙有關,需要考慮帶孩子向醫生求診。當家長開始發現孩子有拖延問題時,可以作出詳細的記錄,監察問題所在及嚴重性,以及拖延如何影響日常生活,家長也可向學校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行為出現的初期,家長可以跟孩子詳談,了解背後的原因和想法,看看有沒有個人問題或環境因素可以調節。另外,家長可以嘗試檢視過去的管教方式,然後嘗試調節,加以鼓勵和獎賞,甚至應用一些調節行為的方法,看看拖延問題有沒有得到改善。   拖延問題的背後,可能是孩子患上某些精神障礙,也可能是精神障礙的警號。當孩子出現拖延行為時,家長需要留意他們有沒有情緒上的問題,例如抑鬱、焦慮等。當孩子感到抑鬱時,可能在日常的生活節奏上表現得緩慢和喪失動力,甚至不想進行日常活動。當孩子感到焦慮時,對進行事情缺乏信心,進行事情時可能感到緊張擔憂,甚至逃避。另外,長期的拖延行為,可能跟其他情況有關,例如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這種情況通常由小時候開始,孩子不願意處理難題,遇到困難時缺乏耐性,甚至把事情拖延。另外,強迫症也是另外一個原因,家長需要留意孩子有沒有重複的想法和行為。假如家長應用了不同方法,仍然未能處理孩子的拖延問題,便需要向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或社工求助。   重點: 1. 拖延是一個行為表現,暫時未被界定為一種精神科的疾病,但是,假如拖延的問題持續或嚴重,可能跟一些精神障礙有關,需要考慮帶孩子向醫生求診。 2. 當孩子出現拖延行為時,家長需要留意他們有沒有情緒上的問題。 3.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強迫症可能是拖延行為的其他成因。    
kjy13b_20230507_f
400 400 愛童心
愛童心
2023.05.07
誰是學習的主人翁
筆者的兒子是幼稚園學生,有一天,我與兒子做功課,功課的內容是要圈出不同類別的物件,當我們做第二條題目的時候,我和兒子有以下的對話:   媽媽: 哪樣物件是不同類別?(足球、直升機、手帕、飛機積木) 小朋友:(手指指向手帕和足球)   媽媽: 你再想想看,足球、飛機積木和直升機是否屬於玩具類? 小朋友: 不是,這個是足球呀。(同時圈了足球和手帕)   媽媽:是否只需要圈一樣物件? 小朋友:老師是這樣教的。   媽媽:但是…… 小朋友: 我有上課,你沒有上課啊!媽媽,所以我知道。   媽媽: 是的,我沒有上課。(我們繼續做餘下的功課)   家長們,如果你是我,當下你會怎樣處理?堅持自己的意見,要求小朋友更改答案?或是與筆者一樣,由他自決,做學習的主人翁?   其實,當下我認為只需要圈一樣物件,所以答案應該只是圈手帕,但我最後選擇尊重兒子的決定,畢竟是他上課學習,功課也是他的,而且他亦表示了他上課有聽老師的教導。再說,如果他功課真的做錯了,這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他會有更深刻的印象,所以他也會有得著,成績其實不是最重要的吧!家長只需要鼓勵小朋友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如留心上課,自己做功課等,他們就會更積極學習了。   後記:學校派回功課,結果,兒子的答案是對的。我稱讚兒子上課留心,孩子聽到媽媽的讚許,他亦感到開心,每天更樂於完成他的功課﹗   恩悅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家庭服務社工  鄭慧玲  
kjy01_20230423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4.23
明愛「成長寶盒」品格優勢教育教材
發掘學生潛能
(本報專題)每位小朋友都有著天主賦予他們不同的潛能,為了幫助學校更好地發掘學生的潛能及品格優勢,「明愛家庭服務小學學生輔導服務」推出了「成長寶盒」品格優勢教育教材,以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即愛德、生命、家庭、真理和義德,以及正向心理學中的品格優勢為理論框架,內容涵蓋六大美德(24個品格優勢)及幸福元素,幫助學生發揮其獨特的潛能,面對生命中各種挑戰。   在早前舉行的教材分享會中,多間學校的校長、教師、社工出席。教材的製作顧問——明愛家庭服務總主任林綺雲致辭時,寄望教材增進社工及老師對正向心理學和品格優勢的認識, 發掘學生的品格優勢,從而多角度及均衡地培育小朋友的成長。   「成長寶盒」品格優勢教育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分為初小及高小範疇,共有60個教案。每一個品格優勢及幸福元素主題,均設有簡報及課程教案介紹,並提供互動遊戲、體驗活動、課程工作紙、影片、名人及聖人的故事,幫助學生更深入認識每一個主題。   編委團隊成員、明愛小學學生輔導服務高級督導主任袁燕禎在分享會上指出,發掘學生的強項優勢後,也希望學生能透過體驗活動,在學校經驗品格優勢的應用,將來能順利面對日常挑戰,活出精彩的人生。   善用品格優勢 使團體更和諧友愛   多位學校同工在分享會上,述說在學校推行正向教育的經驗,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陳啟聰主任,也在會上分享應用「成長寶盒」品格優勢教育教材於課堂、周會及跨學科專題活動的經驗。   該校學生林臻分享對「成長寶盒」的感想時說,老師在活動中引用生活例子,幫助他了解每個品格特質,從而改善和加強自己的特質。   其中,在一次介紹24項品格優勢—— 洞察力的活動中,林臻發現自己在洞察力上的不足。教師在周會時,介紹不同港鐵站的顏色時,提到這些顏色是按著色譜進行分類。這活動提醒他需要更加謹慎及從多角度去觀察事物,「原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留意多一點,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富趣味及意義。」   另一位學生林亦俊也對「成長寶盒」的活動印象深刻,其中,在跨學科專題研習中,教師邀請學生運用在課堂中學會的品格優勢進行活動, 「原來當我們把不同的優勢組合起來時,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過程中,他運用洞察力,觀察小組內同學的需要,善用自己的品格優勢,貢獻自己的力量,使團體更加和諧、友愛。   在教材中,學生也聆聽到很多名人或聖人的故事,林亦俊因此認識了聖柯蒂美・澤德修士,「這位聖人的幽默感很強,經常把病人逗得很開心,令我在生活中看見有人不開心時,也會說笑話逗他們開心。」   點唱活動  表達對同學的欣賞   天主教博智小學六年級學生洪珍也在活動中,透過向教師送上感恩卡,感謝他們的教導, 「能夠有這個途徑向老師表達心意,我感到開心,並且發覺感恩也會為自己帶來快樂。」她提到自己也參加了點唱站的活動,負責讀出同學的心聲,在傳遞同學們心意時,也覺得有意義。   「當我感到情緒失落或憤怒時,我會運用自我控制的品格優勢,令自己不會因為負面情緒而做出一些錯誤,而且可能無法挽回的事情。」另一位六年級學生李文穎分享時指出, 經過成長寶盒的課程活動後,她發現自己有著頗強的領導才能和團隊精神。這也令她和同學們相處更融洽。此外,她參加點唱活動後,也學懂用更多有趣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朋友的欣賞,「當我聽到我的朋友們在點唱紙上寫上我的名字時,我也是非常高興。」(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