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a-20130929
icon42
書包.背包
2013.09.29
重返 校園
重返久違了的校園,大家會否有點不太習慣的感覺呢?畢竟沒能再像暑假時般隨心所欲,自己安排節目和參加活動,又不能即興與三五知己聊個通宵達旦,然後第二天日上三竿才懶洋洋的起床。不論大家是否度過了一個充實的暑假,好好的裝備自己, 迎戰新學期,九月二日這開學的日子,也始終來到了。 姑且不說同學們對開學的看法, 先介紹少許背景。由於在學校要修讀兩年制的國際中學會考證書課程(IGCSE),我們早在中三就按選科分班。我是一名理商生,對理科尤感興趣。而在暑假期間,發生一件頗有趣的事,卻使我對學習再次有了另一番的體會。在暑假末生日的我,碰巧同日要回校補課,令原本到主題樂園慶生的計劃泡湯。補課從早上到下午三時半才結束,其實已佔去大半天。正懊惱之際,忽然靈機一觸,想到科學館走一趟。 以前,唸小學時到科學館,我們都是要做報告,或隨學校參觀。自發性踏進科學館,還真是第一次呢。鍾情於生物學的我,到關於生命科學的展館,看得津津有味。有時候,還不禁讚歎生命的奧妙。就好像人體裡面的器官,是設計得那麼精細、那麼巧妙, 能夠完全切合其用途。讀了三年科學, 看到展品的感受,跟小學時迥然不同。小學時是抱著玩樂的心態,覺得科學是很神奇的事物;現在知道其構造和原理後,不得不佩服科學家的智慧以及承認自己的渺小。知識的力量,真的不容小覷! 儘管事後,旁人還是覺得我在生日這一天到科學館參觀,乃匪夷所思之事。然而,我個人認為此行獲益良多。話說回來,此事跟開學到底有何關連呢?其實,這正帶出我對開學的想法。暑假期間,我們會去旅遊,或到很多不同地方見識,了解不少新鮮的事物。透過這一次又一次拓展眼界的機會,我們才會意識到自己所知道的是那麼少,而需要學習的還數之不盡。這,才會推動我們去學習,亦是我們到學校上課的目的所在。   的確,面對排山倒海的功課和測驗,也許不好受,但這就是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面對新學期、新挑戰,你又準備好沒有? 
kjy13a-20130929
icon63
看圖想賞童年
2013.09.29
「抓」出個未來
每一個孩子的誕生,都承載著大人對新生命來臨的歡樂與期盼。因此,在孩子出生後,大人們都會舉辦不同的慶祝活動,為他們送上祝福。在古代社會,小孩滿周歲時,便有「抓周」的習俗。 「抓周」又稱「試兒」,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風操》就記載了這種慶祝誕生的禮儀:當孩子周歲時,先為他洗澡,穿上新衣,並在男孩子面前擺上弓、箭、紙、筆,而女孩子則在她面前放上刀、尺、針、縷衣,食物和珍寶玩物等,然後讓孩子任意抓取,從而觀察他們將來是否貪婪、廉潔、愚鈍、聰明等性情志向,而這種活動稱之為「試兒」。簡單而言,所謂的「抓周」就是將含有象徵意義的物品擺放在孩子面前,以他們抓取的物品和先後次序,來推測他們日後的興趣、前途和職業。 「抓周」用的物品,各家各戶盡有不同。王弘力《古代風俗百圖》的〈抓周啐〉中,即羅列了「抓周」的物品,有書、筆、墨硯、算盤、水果、匕首、金元寶、縫紉刀、搖鼓、印章等。有趣的是,為了預知小孩的志向,每件物品都有著不同的象徵意思,例如紙、筆、墨硯、書籍寓意聰敏好學;官帽、誥敕、印章有出仕之意;刀、劍、戈、矛等兵器即將來擔任武官;金銀、珠寶有富貴之意;算盤、升斗則是精於理財的商人;至於女孩抓取刀剪、針線、鏟子等縫紉或煮食工具,表示長大以後善於料理家務;相反,如果抓取了食物和玩具,即被認為只懂玩樂。除了「抓周」的物品外,畫中也清楚描繪出當時的情形。圖中小孩被婦人放在一張放滿不同物品的地毯上,而站在四周的大人都看著小孩會拿甚麼。這種聚精會神的注視,顯然是體現了成年人對下一代的無限寄望。   時至今日,「抓周」雖未如古代社會般流行,但不少家庭仍保持此習俗。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抓周」的物品亦有所改變,有計算機、滑鼠、掌上電腦、信用卡等。總言而之,儘管「抓周」是一種帶有迷信的風俗,但這種周歲慶典節目卻將傳統父母對新生兒的祝願與期盼表露無遺,顯示出他們對孩子不僅只有提供生活所需而已,更想的是培養成材。
kjy13b-20130929
icon62
濃情走過30年.家長教育系列
2013.09.29
讓生 命盡情發揮
祖母每次看到我的女兒,總會由曾孫女聯想到兒時的我。她最愛提起我常常在報紙上塗鴉,當時我只有一歲多。我一邊畫,一邊說:「和和」,大概我牙牙學語,把「畫畫」說成「和和」,這是我兒時趣事一則。小學階段,我請求父母給我學習繪畫。自那時起,每個週末,我挽著畫袋上繪畫班。有時候,導師帶領我們一群小朋友到戶外寫生,享受在公園裡繪畫之樂。那是多麼美好的時光!  回憶起童年往事,我不曾為了參加甚麼比賽而練習繪畫;父母對我也沒有特別的期望和要求,他們看到我十分享受繪畫的樂趣,就讓我繼續上畫班。大學畢業後,我決定到英國修讀時裝設計,藉著接觸藝術和設計,擴闊了人生的視野,這經驗終身受用。 其實,每個生命都不平凡,都有自己的軌跡和獨特之處。若父母能忠於孩子的生命,就看到生命的不平凡之處。在懷孕期間,我跟丈夫商量養育女兒的方向,我們已有共識:讓女兒做一個快樂自在的孩子。女兒出世後,我們開始感受到無形的壓力,這來自現今社會為養育兒女所鼓吹的模式,甚至是方程式。我以「咬緊牙關」來形容自己如何保持個人的想法和狀況,並不誇張。當大部份家長安排年紀小小的子女參加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和補習班,小孩子的每日行程被安排得密密麻麻,例如不足兩歲的幼兒,每星期四天上唱遊班,又或是幼稚園生每天到兩間不同的幼稚園上課等。父母很容易將眼光只投放於孩子生命的某部份,特別是兒女的學習能力和才幹,而忘卻了生命的完整性,甚至忽略了每個小孩子獨有的天賦和興趣,這是多麼可惜的事!    無獨有偶,我的女兒也愛繪畫,一張紙和一枝筆已能讓她安靜下來,樂在其中。兩歲多的她常常俯伏在地板上繪畫,又或是嚷著要爸爸跟她一起繪畫,此情此景,我想起了小時候的我,不禁發出會心微笑。我曾親身感受到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感到滿足和興奮,盼望女兒將來亦能找到自己的夢想和熱愛的事,讓她的生命得以盡情發揮! 
kjy03_20130922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09.22
生命旅程的起點
「地球」有將近七十億的人口,分布在不同地域的人種和族群,與自然界其他的生物,一起生活在這個共同的家鄉。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需要靠食物、呼吸來維持生命,也一樣會步向死亡,沒錯,人類也是一種動物,但何以會被稱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類會「思考」,因為思考,對生存的處境產生了「自覺」,由自覺發現了「我」的存在,就像英文字母大寫「I」,在芸芸眾生中,「我」卓然而立,每一個「我」都是造物者獨一無二的創造。 小嬰兒自呱呱墜地來到世間,除了努力喝奶、睡覺,好快快長大,還拚盡全力啟動身體所有的感官,去經驗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帶給他的全新感受。幼兒期的孩子較接近「生理性」,自我的概念會隨著愈來愈操控自如的動作和語言萌發,小寶寶喜歡看著鏡中的自己,還會拍拍、親親鏡中的影像,就是一個發現自我的過程,許多幼幼書會做類似的設計,《各種各樣的人》(維京) 是一本可愛的翻翻書,隨著小讀者翻動書頁,人們不同的外在表徵和活動躍然紙上,在全書的最後附上了「神奇魔鏡」,孩子會驚喜地發現自己是多麼的與眾不同。 認識自己的身體、掌握肢體的活動,也是小寶寶證明自我成長的方法之一。艾瑞.卡爾色彩豐富的拼貼畫一向深受小讀者喜愛,《從頭動到腳》(上誼)是一本互動性很高的作品,「你會嗎? 這個我會!」,在動物們不斷邀請小朋友參與的模仿遊戲中,除了認識身體的器官,小孩也一再的肯定自己肢體的潛能。《青蛙與男孩》(小魯)是一本由兒童觀點出發的佳作,故事中的小男孩和青蛙也來做個動作超級比一比! 雖然看來相似,小男孩卻發現了自己和青蛙有更多的不同,他會哭、會笑、會想念媽媽,他最後大聲的說:「我不是青蛙,也不是王子,我是我自己!」這真是個勇氣十足的宣言。 「我是誰?」的確是個大哉問,對於成人尚且終生大惑不解,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小孩,要談論這麼富有哲思的議題,還真是不容易。《我不知道我是誰》(格林)是本風趣幽默的圖畫書,主角達利B不知道自己是甚麼動物?所以不知道自己該住甚麼地方?該吃些甚麼?為甚麼會長成那個樣子? 達利B只好透過模仿來找答案。這個由提出疑問、模仿、解答、到欣賞自己的歷程,應該是大多數人探索「我是誰?」的必經之路。寓意豐富、圖文簡潔的圖畫書,以兒童能理解的語言和情境敘說故事,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相契合,可以幫助孩子從圖畫書中看見自己。 克拉格特.強森創作的圖畫書《胡蘿蔔種子》(上誼)短短不到兩百字,卻讓我們感受到信心的美好和力量。小男孩把一顆胡蘿蔔種子埋進土裡,媽媽、爸爸、哥哥都一再的說種子不會發芽,小男孩每天還是拔掉雜草、殷殷灑水,最後,一棵胡蘿蔔長出來了,但收成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胡蘿蔔長得就跟小男孩「原來想的一樣」。日本著名的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他的新作《教出孩子的生存力》中說到:「父母最重要的任務, 就是給予孩子『活下去的自信』。」父母親是和孩子最親近的成人,常常無心的一句話,或者是刻意的評價,都會影響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態度,父母有責任要發掘孩子的長處,並尊重孩子的人格特質。  擁有信心可以讓一個小孩免於恐懼,他會勇於接受挑戰,在接納自己的弱點時,同時發揮自己的優點,對未來懷抱著樂觀期待的心情。宮西達也創作的圖畫書《明天的我》(小魯)就是這樣的鼓舞著小孩向前行。雖然現在的我還不完美,但隨著生理和心理漸漸地成長,明天的我一定會會變成更棒的人。由認識自己踏上發現天賦之旅,欣賞自己以發展才能,接納自己不致盲從,進而建造自己來實現理想,為自己,也為他人、為世界,創造幸福的生活。生命旅程的起點由「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