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_20221002 A_fade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2.09.30
社會復常與 學校復常
最近,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有些改善,官方也放寬了一些社會上的防疫政策,整個社會的復常出現開始的跡象。當社會上的防疫政策放鬆時,會改變大家日常的生活,以及學校教育的安排。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很多學校都未能如從前實施全日學習,改變成為半日課,甚至有些以部分網上學習取代。隨著學校的學習逐漸復常,學校方面需要了解學生的適應,有些學生因為長時間適應了某種授課模式,導致很難適應復常帶來的改變,可能產生學習上的壓力,甚至引致情緒上的改變,例如抑鬱和焦慮的情緒、失眠等。不同學生有不同的適應能力,出現困難的可能性因人而異。   從前有限度的學習模式,令一些一直對社交生活出現焦慮和恐懼的學生來說,例如有社交焦慮症、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學生,可能是一種紓緩和一個安舒區。當一切模式完全復常時,這些有社交障礙的學生,需要重新面對復常對他們心理狀況帶來的挑戰,預期有些學生在完全復常下出現上學困難,有些可能選擇逃避和不上學,有些即使嘗試上學,也可能因為他們的心理狀況而感到壓力,甚至提早離校。在這方面,校方和家長應該作出適當的準備,首先需要處理他們的社交障礙情況,然後逐步協助他們適應,由某種長期改變了的學校社交生活模式,轉換到完全復常的社交情況。   學校完全復常後的另一個轉變,就是課外活動的安排。過往的課外活動因為疫情而減少,而且需要一定條件才可參與,可能有些學生因此未能參與,而且家長可能因為疫情的風險不讓孩子參與。即使參與,他們需要遵守防疫措施和戴上口罩,和從前的模式會有不同。在學校生活完全復常後,課外活動會逐漸增加,學生除了處理學習上的需要外,可能需要重新參加課外活動,時間表上需要再作安排,整個生活節奏出現改變,有些學生可能感到雀躍,但也會有一些學生會感到適應上的困難。在這方面,校方和家長也需要多加留意,協助學生調整課外活動時間表,讓學生們能夠順利適應復常後的生活節奏和習慣。   重點: 1. 隨著學校的學習逐漸復常,學校方面需要了解學生的適應,有些學生因為長時間適應了某種授課模式,導致很難適應復常帶來的改變,可能產生學習上的壓力,甚至引致情緒上的改變,例如抑鬱和焦慮的情緒、失眠等。 2. 從前有限度的學習模式,令一些一直對社交生活出現焦慮和恐懼的學生來說,例如有社交焦慮症、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學生, 可能是一種紓緩和一個安舒區。校方和家長應該作出適當的準備,需要處理他們的社交障礙情況。 3. 校方和家長也需要多加留意,協助學生調整課外活動時間表,讓學生們能夠順利適應復常後的生活節奏和習慣。
kjy13_20220918 a_fade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2.09.18
在新冠疫情下開學
自2020年起,新冠疫情已經大大影響了全球不同地方的人的日常生活,香港學生也是受到嚴重影響的一群。除了一些國際學校外,本港很多學校的學生在過去一個月只有大概兩星期的暑假,9月初又要開學了。對很多學生來說,雖然之前提早放了暑假,但是當時因為疫情關係,學生難以安排一些過往暑假的活動,大部分可能只會留在家中,因此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在過去兩個星期的暑假,學生都會忙於準備新學年的種種事情,然後便要重新開始新一個學年,除了學生外,家長們和教師們亦會感到忙碌。   新一學年又開始,但疫情卻沒有過去, 反而確診個案數字上升,防疫措施和社交距離措施繼續,學校上課的安排也受到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學,學生不免感到壓力, 學習時間的安排不同了,課外活動的安排也會改變,自然他們的社交生活也會大受影響,距離回復正常生活好像遙遙無期,學生只能每天見步行步,隨著環境情況和學校安排的改變而不斷作出調節,盡力配合所有的措施。   在這些不斷的壓力下,學生可能會感到一種無力感,覺得很多事情不是在自己的處理能力範圍內,亦會感到無助,沒有希望,看不見有好轉的機會。在這種無助感下,學生可能會出現情緒症狀,例如抑鬱、焦慮、脾氣、失眠等,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不同方面。   除了學生,家長也可能出現類似的情緒症狀,雖然疫症已經發生了幾年,但是這不代表大家能夠適應,反而疫情時間愈長,大家用來調節心理壓力的資源逐漸耗盡,無力感可能增加,令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上升。   開學後,因為疫情持續和防疫措施維持,建議學校在落實措施之外,考慮探討學生及其家人在疫情下所受的影響及適應的困難, 提升學生及家人在精神健康方面的關注,開展一些精神健康心理教育,讓他們認識和了解這方面的重要性,經常留意自己的精神健康心理狀態。假如發現學生受這方面的影響,學校方面應該及早建立橋樑及有效介入,安排學生與有關老師或學校社工會面,表達自己的問題,有需要時更可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重點: 1. 在新冠疫情及防疫措施不斷的壓力下,學生可能會感到一種無力感。 2. 在這種無助感下,學生可能會出現情緒症狀,例如抑鬱、焦慮、脾氣、失眠等,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不同方面。 3. 建議學校在落實防疫措施之外,考慮探討學生及其家人在疫情下所受的影響及適應的困難,提升學生及其家人在精神健康方面的關注,開展一些精神健康心理教育。
kjy07_20220619_fade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6.19
聖伯多祿中學 饒兆琮
享受沙灘排球速度感
打沙灘排球時,經常會因日照而曬傷, 或為救球奮不顧身飛身撲向沙地而被沙粒刷傷,但是就讀聖伯多祿中學的中六學生饒兆琮認為,少許損傷無阻他對沙排的熱愛,他指出在沙灘擊球時的刺激度高,節奏快,飛身救球更令他玩得盡興,是他享受這運動的原因。   沙灘排球是一項兼具快速、刺激,並極具爆發力的競技運動,根據香港排球總會2021至2024年沙灘排球比賽規則的資料顯示,沙灘排球是一項由兩隊球隊,在用球網分隔之沙地球場上進行比賽之運動。   升中時,饒兆琮與幾名參與排球運動的小學同學被派到聖伯多祿中學就讀時,發現學校沒有排球隊,於是他們聯繫校方申請組織排球隊,「我們找到小學時也有打排球的師姐幫忙,聯絡老師說明意願,再向校長申請組織排球隊。直到我升中二時,學校男子排球隊成立,我便加入。」   饒兆琮談到開始打排球的經歷,他說要從小學六年級說起,「學校當時在推廣排球運動,我見到教練打排球的外型討好,吸引我參加。」   他中二加入排球隊後代表學校參與學界賽事,中三開始參與沙灘排球及比賽,同年獲選加入男子少年排球香港代表隊。2021年3月, 他加入了男子青少年沙灘排球香港代表隊。   相比由六人組成的室內排球,饒兆琮認為二人一隊的沙灘排球的難度更高更富挑戰性,他指出在沙灘打排球,奔跑時雙腳經常會陷入沙中增加接球或傳球的難度,而現場的風力、陽光、雨勢、甚至沙粒的粗幼也會影響發揮,非常講求臨場發揮與判斷。   由於沙灘排球在沙中進行,每次看沙排球賽時總會見到飛身救球的精彩動作;只有兩人一隊的沙排更在比賽途中不可換人,因著人數的限制,令饒兆琮學會更專注,「我要更專心作賽才能得分,體力消耗很大,但每次得分也令我感到很滿足。」   疫情下專注沙排訓練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全球已長達兩年半,室內場地因疫情經常關閉,反而成為饒兆琮在沙灘排球發揮出水準的時期。疫情爆發兩年多,他說可以進行室內排球的訓練大幅減少,以往平均一星期有五天練習排球,室內球場封閉後,他只能在街場練習,訓練減至一至兩日,街場後來也關閉,「我便背著排球和網,與朋友組隊轉到沙灘的沙排場地,掛起排球網練習沙排。」   平日他經常到淺水灣的沙灘排球場訓練,希望在疫情中繼續保持球感,隨著康文署轄下所有泳灘關閉時,他便繼續在家中勤做體能訓練,以保持體魄。沙灘屬戶外運動才不太受到疫情影響,但他非常珍惜每次練習的機會,投放更多時間在沙排上,促使他在中五時加入沙灘排球港隊。   剛於去年8月,饒兆琮在屯門新咖啡灣泳灘舉行的第16屆青少盃沙灘排球比賽上, 與隊友贏得男子初級組季軍,這是他首次參與公開比賽獲得獎牌,而感到高興。他在等候DSE放榜期間,每星期也回校擔任排球隊助教,他亦是本學年校長推薦計劃的學生之一,希望憑著沙灘排球的卓越表現,可考入教育大學修讀體育,日後成為小學教練或體育老師,培育下一代。(高)  
kjy16_20220619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6.19
屯門天主教中學 獎助學金與實習
支援弱勢學生 推動科研
(本報專題)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香港爆發時,口罩、酒精搓手液等防疫物資供應極為短缺,基層市民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當時香港明愛家庭服務與一所本地藥廠合作,研發生產口罩,捐贈予有需要家庭及學校,部份受惠學生亦到藥廠實習協助生產逾50萬個口罩,達致助人自助。有學生實習過程中認識商營機構的運作,也藉此思考人生未來方向。   由明愛新界西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推出的「中學STEM科研體驗計劃」,該計劃與李氏大藥廠合辦,由明愛家庭服務在新界西服務的六所天主教中學,包括屯門天主教中學、元朗天主教中學、天主教培聖中學、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及保祿六世書院,每年安排上述學校的學生到科技行業公司實習,推行獎、助學金,以及CEO與青年人對話講座。計劃其中的「李杜靜芳獎學金」, 至今已為2 8 名對科研(STEM)有興趣的中學生,提供不同資源援助。   「陳同學是校內的模範學生⋯⋯在試後的一天,他提著兼職工作所需的外賣速遞袋來拿取獎學金支票⋯⋯」屯門天主教中學的學校社工曾向豪在「中學STEM科研體驗計劃——李杜靜芳獎學金」的年度回顧錄上,分享剛於上學年畢業,現於香港科技大學修讀工程系的舊生的情況。他指出獎學金以及兼職的薪金,足夠他購置手提電腦及大學迎新週的費用,讓他安心學習,不用因經濟問題而停止追夢。   社工曾向豪是上述科研體驗計劃的負責人,他指出疫情期間,不少學生的家庭經濟和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藥廠為清貧家庭、社區有需要人士和學生生產口罩,也以優惠價格售予香港明愛等,以解決當時防疫物資缺乏的情況外,同時也為支援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推出的計劃,藉著提供不同形式的援助,給予弱勢學生平等教育環境。   參與實習 摸索前路   屯門天主教中學中六學生王宇森剛於6月1日至10日,獲得在盈電工程有限公司實習的機會,他說一直對環保工程感興趣,藉著實習肯定自己將來揀選工程系。   王宇森在小學五年級跟隨家人從內地來港定居,他從擁有兩地生活的經驗中察覺到,香港周邊的環境規劃良好,漸漸對環保工程產生興趣,他希望藉著實習機會,更了解相關職場的情況,為日後升學鋪路。   現就讀香港科技大學工程系的屯天舊生羅煦諾,去年經學校挑選到工程公司實習時,約有兩星期專責消防項目,學習閱讀圖則、了解消防工程的準則等,他說實習時有導師專人指導,以及在職場結識其他學校的實習生,「一般大學二年級才可以實習,我在中學時已有實習的體驗, 豐富我的履歷。」   獎助學金支援清貧學生   中六學生黎樂天家住鐵皮屋,家中開支只靠母親的收入應付,他為節省家庭開支,即使炎夏時也甚少開空調,剛在去年1月他獲發每月1,500港元的助學金,他運用助學金報讀補習班,也為家庭添置電風扇,讓他在考試前不用再擔心家庭經濟困難,可以安心備試。他在獎學金的年度回顧錄上分享說:「助學金使我在學習上得到充分的援助,亦緩解了我家庭的經濟困難。」他希望將來可以在大學修讀心儀科目, 日後貢獻社會。   「考完DSE後,現在每星期回校為中三學生補習數學,幫助師弟師妹應付期中試,課後也會向他們交流高中選科的經驗。」中六學生鄭逸軒自高中後,一直保持全級第二至第四的名次,去年7月他獲得獎學金,表揚他在學業上的成果,他表示獎學金已用於補習以提升應試能力,現正等候放榜,以師兄身分回饋學校,為師弟師妹傳授知識。 鄭逸軒希望,將來可修讀工程,「最理想是考入人工智能(AI)方面的工程學系,讓我繼續發掘在開發軟件,及研發未來的科技。」   屯天副校長賴志遠指出,該校近年重開高中的資訊科技科以及設計與應用科技科,也在初中設有科技與生活科,希望學生從學術、科研及生活等善用科技知識,從科技了解改變生活。   賴志遠亦指出,每年由明愛學校社會工作服務部舉辦的「CEO與青年人對話」講座,由現職工程師親身與學生分享工作經歷及職場環境,讓學生提早了解現時工程的發展與機遇,為自己作好準備。(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