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20508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5.08
聖斯德望天主教幼稚園
戲劇教育 演出宗教劇
(本報專題)「小朋友,你知道森林內有甚麼動物嗎?跟著老師,放鬆心情慢慢的走入森林內看看……」聖斯德望天主教幼稚園老師一邊用言語,帶幼兒班學生投入到故事情節中;一邊搖搖鼓,讓學生跟著拍子走。當搖鼓聲停下,學生立刻「定格」,用肢體演繹出動物的型態。   以上是幼兒班有關「森林」的戲劇活動熱身遊戲,學生定格後,紛紛扮演獅子、大象等動物,並向其他同學及老師介紹自己的演繹, 葉敏明副主任認為,活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及表達能力。   聖斯德望天主教幼稚園推行戲劇教育多年, 從最初一周為學生上半小時的戲劇課,到近年把戲劇教育融入至課程中,戴凱倫校長表示,戲劇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發掘及培養他們的多元智能,涵蓋學生的全人發展。   在戲劇教學中,老師配合不同學習主題,為學生設計不同的遊戲、活動,戴校長說:「幼兒班學生能力有限,會進行較多模仿活動,但低班及高班學生已經歷一至兩年的戲劇活動基礎,所以我們會安排更多需要合作、表達的活動。」   扮演不同職業  思考如何發揮才能 由於低班學生有一定程度的戲劇經驗,邱麗嬋副主任指出學生在活動中,會有較高的主導性。在主題「幫助我們的人」中,學生會結合他們在生活中所見過的不同職業,再在戲劇活動中,入角扮演不同幫助我們的人,例如清潔工人、建築工人等,體驗他們的工作。   活動中,老師又會播放音樂,讓學生投入,例如當老師播放消防車的聲響時, 學生猜測聲音與哪個職業相關;並主動分享他們對該職業的認知,從中訓練學生的觀察及思考能力。邱副主任表示,活動也會加入宗教元素,讓學生思考,「天主賜予各人不同的恩寵,我們可以怎樣在社會上發揮才能,幫助不同的人。」   主題角 給學生幻想的空間 除了課堂活動以外,學生在進行小組活動時,又會到「主題角」進行角色扮演。「主題角」放有多款戲服、道具。學生在沒有老師的引導下,可以自由與同學商討要扮演的角色、演繹的情境,給予他們更大的空間,發揮其幻想。   「戲劇教學能作為動機,先吸引學生學習,再慢慢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分享,就著他們的好奇著手,再深化學習。」戴校長舉例說,在購物主題相關的戲劇活動中,小朋友模仿家長用信用卡付款,「他們以為隨便一張卡,也可以付款,所以在之後上課時,我們便補充信用卡的概念,也教他們理財觀念」,藉著活動,向學生灌輸正確理念。   演出宗教劇 播下信仰種子 作為一間天主教學校,該校每兩個月會邀請部份低班及高班學生,排練及演出宗教故事,包括聖人如學校主保聖斯德望、疫情主保聖羅格、聖德蘭修女的事跡; 又或演出聖經故事,例如耶穌的誕生、耶穌醫治十個痲瘋病人、平息風浪等,在學生心內播下信仰種子。   學校會根據節期及活動性質,安排學生演出不同戲劇。例如在開學祈禱聚會中, 學生會到聖堂, 向全校師生演出「撒種的比喻」。同學扮演小烏、太陽、種子等,向台下觀眾講述種子落在不同土地中,出現的不同結果,「種子落在石頭地裡,就像學生不留心上堂,被魔鬼誘惑, 結不出好果子;種子落在好地,即比喻學生在良好的環境學習,老師提供好多活動,你專心上課,聽天主的話,自然會結出好果實」,藉著故事讓學生知道要努力向上。   在演出及欣賞宗教劇後,學校亦為學生準備了延伸活動,例如「加納婚宴」戲劇, 向學生傳遞學習聖母,主動體察別人的需要後;之後再透過工作紙,讓學生分享如何在生活中,幫助別人,透過活動教學生寬恕、服務及關愛別人等價值,帶出宗教核心信息。(吳)  
kjy16_20210606new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06.04
明愛華德中書院 專攻演藝教育 讓學生成為自己人生的導演
明愛華德中書院中四及中五生一共15人圍圈坐在活動室,其中一位學生把手中硬幣, 傳至下一位同學手中;其他手中沒硬幣的學生也要模仿這個傳硬幣的動作,讓導師猜猜硬幣在哪兒。這是學校戲劇教育的活動。 中四生梁湘琦樂在其中,「我喜歡做戲,但沒有自信。」但那次活動中他裝得似模似樣,成功瞞倒老師,這也提升了他對演戲的信心。他小學已經常參與班際才藝表演,參演過七、八次話劇,在舞台上找到自己對演戲的熱誠,「我喜歡在舞台上的感覺。」他說。 所以他對學校將於今年9月轉型為演藝教育中學滿心期待。「小時候我經常扮鬼扮馬,逗人開心。」他相信學校將開辦的演藝職業導向課程,有助提升他對戲劇的認識。 9月收中一生 定位演藝教育中學 明愛華德中書院創校以來都是一間高中書院、開辦中四及以上級別,為學生提供生涯規劃及職業教育,以往幫助了許多完成中三課,而又未能入讀原校的學生繼續升學。 校長王偉表示學校提供以工作為本的體驗學習,例如曾經與旅行社合作,安排學生參與員工培訓課程,「即使畢業後不能繼續升學,也可以考慮投身旅遊業。」 王校長說創校初期學校一級有十班,隨著2009年教育改革,中學改為三年初中和三年高中,社會對高中書院的需求下降,學生人數減少。本學年中四至中六三級,各有一班學生,共41人。「本學年教育局讓我們開兩班,但實際收生只有一班。」 為了更好服務人口日增的東涌,學校決定於2021年9月新學年開辦中一課程外,又將轉型為演藝教育中學。 教授舞台管理和表演技巧 「我們仍然提供主流中學教育,學生會考DSE。」曾修讀舞台設計並具備舞台製作經驗的校監李劍華說。 高中課程方面,在傳統科目以外,學校會提供常規演藝課,例如戲劇表演及創作、劇場設計與科藝; 並在其他學習經歷(OLE)提供課程,培訓台前幕後的技能, 例如唱歌、跳舞、舞台管理和音響等。 初中則會以「戲劇教育」主導,糅合常規科目之中,例如在視覺藝術科,教授舞台美術;音樂課教簡單作曲法等。 學校又請來前香港話劇團聯席導演、戲劇教育工作者冼振東出任助理校長,他表示高中合共約400小時的演藝課程能裝備學生,畢業後便可直接入演藝行業,「學生可以由群眾演員等做起,當有心要再上一層樓時,便會主動去學習。」 冼振東指出教育界、演藝界對學校轉型都反應正面,但收生的其中一個關鍵是「好視乎家長是否面對現實。」他提及一位熱愛舞台表演的女青年吳卓凝,「她有讀寫障礙,即使學校支援她,例如考試時讓她延長時間,但她始終讀得辛苦。」這位在主流學校成績平平的女孩,卻因著舞台而改變了人生方向。2017年,卓凝參加了由冼振東執導的青少年音樂劇,從中體會到舞台的樂趣,也找到了對戲劇的熱誠。父母見她在舞台上的表現以及隨之而來的轉變,也支持她報名轉學到明愛華德中書院。 「戲劇是生活的預演。」明愛華德中書院不單提供演藝教育,也是令學生有一個全人的發展,冼振東說:「即使入讀後,發現自己不適合這個行業,台前幕後的教育對他做任何一個行業也有幫助。」 華德中的辦學理念是「以演藝成就全人教育」,無論學生日後是否從事演藝工作,校方都深信他們能活出燦爛人生,成為自己人生舞台的導演。(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01025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0.10.23
天主教普照中學戲劇教育課 讓學生發揮創意培養同理心
「即使只是一句台詞,它的語氣、眼神、聲線也可以有不同的演繹。」天主教普照中學修讀「戲劇教育課」的中五學生許登峰說。戲劇的吸引力在於能夠自由發揮,演戲時沒有特定答案。 許登峰曾獲老師推薦參與校外戲劇培訓, 當抵達培訓場地時,看到舞台之大為之嘩然, 「當年我只是中一生,第一次踏上舞台,原來外面的場地比學校的(禮堂)大很多,人和設備也很專業」,他又有機會與其他學校的同學切磋,那次經驗讓他大開眼界。 中二那年, 許登峰參與戲劇《星遊記》,內容參考《西遊記》,講述學生應付中學文憑試面對的挑戰時,有如取西經一樣要經歷重重障礙。他當時對公開試沒有太大感受,卻在研習劇本時從高年級學生的分享,明白到當中的艱難,為他也是一個難得的交流過程。 代入欺凌角色 培養同理心 天主教普照中學2008學年開始推行戲劇教育課,負責該課程的教師盧韻說,戲劇元素多樣化, 當中「過程戲劇」(Process Drama)的教學方式能幫助學生發揮創意和培養同理心。盧韻老師說,這個「過程戲劇」方式也幫助學生探究不同課題。 學生先搜集資料,再代入角色去創作,嘗試了解角色的心路歷程,例如中二生會探討校園欺凌,中四生探討愛情及婚姻。 盧老師說,當學生探討欺凌現象時,會從多角度思考, 形象化地展示欺凌或被欺凌的角色,過程中亦建立同學的同理心。 一齊度橋 加深友誼 「每次80分鐘的戲劇教育課,能使我放鬆心情。與同學『度橋』時為引發靈感而無所不談,因而加深彼此友誼。」中六生陳香宜中一開始參加劇社,曾飾演路人甲、記者、客戶服務部職員等,從不同的角色中,她體會到不能少看一齣劇的每個角色, 「即使只有一句台詞,每次我也專心排練,練好句子中帶出的語調,表情、動作等」。 而在舞台上眾多角色中,陳香宜鍾情於後台管理,更期望日後能修讀舞台管理課程,「我喜歡幕後工作,尤其享受製作佈景、道具和服裝,當演出時,幕後需準確地擺放及清理道具,因而要熟讀劇本與臨場應變,過程甚具挑戰。」 創作劇本 校內演出 另一位協助推動戲劇教育課程的導師林惠恩,期望學生從多角度掌握戲劇,培養對戲劇的興趣。上學年因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學校停課多月只能網上授課,她便製作了介紹戲劇的歷史、運用聲線等教學短片,讓學生作深入認識。 戲劇教育課設於中二及中四,全年共10-15節,課程包括戲場遊戲、過程戲劇、劇本創作、排練話劇等,中二生排練英語劇,學期結束時要演出劇目;中四生更要創作和編寫劇本、導演和演出創作。 普照中學除了「戲劇教育課」外,校內亦設有劇社,讓其他年級同學參與。校方又推薦學生參加校外戲劇活動和比賽, 擴闊視野。(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19092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9.27
中大推動低碳飲食與生活 鼓勵學生識「碳」識食
(本報專題)有沒有聽過「低碳飲食」有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減緩全球暖化問題?你又知否畜牧業加劇全球暖化?地球上愈多「碳足印」,全球暖化愈趨嚴重,那麼我們可以怎樣救救地球?  新學年剛升上小學四年級的Charlotte最愛躲在家中嘆冷氣、吃零食,更鍾情於吃各類芝士食品,有次她在品嚐美味的芝士零食時,突然踏進未來世界,穿越時空來到四十年後的地球,她目睹地球早已頹垣敗瓦,天氣突變無法耕作,導致糧食嚴重短缺,她同時更被「高碳獵人」追捕,幸好得到博士及其助手所救,更向Charlotte指出她手上的芝士零食正是其中一種高碳食物,「高碳獵人」的出現源於人類未有度低碳生活與飲食,導致地球陷入生態危機,嚴重受氣候變化影響,因而見到Charlotte手上的高碳食物便立刻要逮捕她。 為期兩年的環保基金「氣候變化奇幻劇場與低碳未來」教育計劃由二○一八年八月開展,透過展覽、戲劇教育、工作坊、網上等推廣低碳飲食與低碳的生活文化。 低碳飲食有得揀?  究竟Charlotte怎樣應對氣候變化,改變未來?上述教育計劃於本年九月至十二月, 為四十間小學的四至六年級學生推行的戲劇教育,當中由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及德思戲劇教育工作室製作互動教育劇場《識『碳』識食救未來》。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教育經理廖緒琴說,劇場女主角Charlotte的生活習慣,正好反映不少人未有實踐低碳生活,「別以為氣候變化與自己無關,你的小小習慣也可影響地球」。 劇中的女主角愛吃芝士,原來芝士會製造出8.86公斤二氧化碳當量(CO2e),相比其他奶製品如乳酪的1.43公斤及牛奶的1.39公斤多出六倍以上的二氧化碳當量。 廖緒琴表示劇場演出期間會即場做小實驗,「例如當問到甚麼是二氧化碳過多?如何受溫室氣體影響?便會邀請小朋友飾演地球並蓋上多張棉被,模擬大氣變得炎熱」。劇中亦與學生一起認識如何度低碳飲食的生活,展示雞肉、蔬菜等低碳食物,並邀請小朋友與主角一起發掘低碳生活的方法。 計劃亦安排學生到中大參加生態遊,並於學年內在校園舉辦「校園低碳日」,鼓勵更多同學度環保與低碳生活。另外,剛於七月四至九月二十四日在中大氣候變化博物館舉行「綠色飲食救未來」展覽,透過裝置藝術和資訊圖表,展示飲食習慣與氣候變化的密切關係,鼓勵公眾以行動支持低碳生活及可持續發展;並計劃於明年再以綠色生活為題舉辦展覽。 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助理館長馬興闓博士舉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二○一二年的數據,顯示食物系統佔全球人為溫室氣體近兩至三成。另外,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一六年的報告指出,全球畜牧業、林業、漁業等排放約五分一的溫室氣體;預計二○五○年的全球糧食需求增加六成以上。 馬興闓博士指出,海外如瑞典、荷蘭等地早已有碳排放標籤,在港則沒有機制為食品加上碳排放標籤,若要身體力行度低碳飲食,他提出幾項「低碳飲食小貼士」:  •多菜少肉•不時不食•本地食材 他說:「選擇非時令的水果或蔬菜,溫室種植的食物也會額外用電源培植而增加碳排放;應選擇本地生產食物,避免購買外地進口食品以減少長途運輸; 冷藏食品也會增加碳排放。」他認為,小朋友可以從環保生活中減碳,例如多走路、乘坐交通工具、少坐私家車和飛機,飲食上奉行多菜少肉等,「你也可以選擇自己度怎樣的生活,更可以從生活習慣影響家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