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_20240303new_f
400 400 悅學
悅學愈樂
2024.03.03
好好安撫受傷的自己
這陣子看〈年少日記〉,內裡多個情節都觸動了不少人的經歷。張老師感受最深的,是小朋友有傑需要承受不少壓力:「家庭從未曾把他當作一份子」,他的一生,只有十歲,歷盡被朋友排斥、生活缺乏支援,連支撐著他的漫畫作家也離去了,這時他需要的只是父母的欣賞,以及弟弟的擁抱及談心。可是,又有誰願意去聆聽及支援?   有一次,我跟一位性格較冷漠的同學聊天,我好奇地問了一句:「其實平日你會不會關心人?」他說:「我小時候也沒有人關心,我好少體驗過溫暖,我亦不會去主動關心人。」   我很明白這位同學的難處,也須承認,愛人或關心別人是需要「學習」的。雖然耶穌示範了怎樣愛我們,但日常當中,我們必須要先感受過愛,才會明白愛的重要性,繼而才懂得去關心,去愛。我明白這位同學的難處在於,他未曾有過被愛的感覺,因而無力去關心人。但張老師想說,沉溺在過往的創傷,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一種安逸;但我們亦要有勇氣踏出第一步,去治療這些影響自己,一生迴環往復的傷痛,好好地跟它們作告別。   「有些人以為長大就會好,但不幸的人要用一生去治癒自己的童年。」這是金惠男及朴鐘錫著作中這兩句說話,我想和讀者分享,如果童年時已有能力改變令自己失落的環境,那就要盡最大努力去改變;如果是已經長大了,發現有一些童年困苦一直影響著長大後的自己,那要盡力去治療。我相信,天主會一直引領我們,多向祂禱告,祂是最明白我們的主宰。  
kjy13b_20240121_f
400 400 悅學
悅學愈樂
2024.01.21
「得」與「失」都是天主的旨意
最近是派發考試卷的日子,我特別留意到同學有一些可愛的現象,他們會在派發考試卷前與其他同學一起簡單祈禱,大概意思就是跟天主說,如果祢真的存在, 就請讓他們能在這次考試中順利合格。   這畫面令我想起,聖經上也曾經出現過耶穌被試探的情景,特別是被魔鬼試探,魔鬼提出了三個條件,讓耶穌證明自己是天主子。而此情此景,同學們何嘗不是一樣地在試探天主呢?   在分享信仰的歷程裡,我不時都會提醒同學,天主在我們生命中的角色,並不是一位功能神,凡事「有求必應」;因為我們的「得」或「失」,當中必然有祂的旨意,人只能服從並領略祂的安排。因此,在這個情景,不論考試結果是「合格」;或是「不合格」,也不要忽視這一切都是上主的安排。我們對上主的體悟,不在於只有「得」,更重要,要去明白,不論「得」或「失」,祂都陪伴我們左右,經歷人生的不同時刻與各種難關。  
kjy13b_20231210_f
400 400 悅學
悅學愈樂
2023.12.10
成長中的關係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曾與人爭吵?或者有沒有試過做Project時,因與同學意見不合而互不理睬?當出現這些情況時,你會如何面對?   可能你會選擇生對方的氣,透過發洩情緒讓對方感受到你的不滿;又或把這份情緒默存心中,然後這根刺便一直埋在心內,影響雙方的相處。   但,這會讓我們開心嗎?我們會享受其中嗎?   瑪竇福音記載,耶穌曾向門徒們說:「誰若自謙自卑如同這一個小孩,這人就是天國中最大的。」(瑪十八4)   許多關係的不和,其實是緣於我們都希望對方能服從自己的意見,或按自己意願行事;一旦雙方都據理力爭,關係便會慢慢走向疏離甚至衝突。然而,那是否代表我們必須為了關係的和諧而在是非對錯問題上妥協呢?   筆者並不是這意思,只是記得陳永超副主教在一次講道中說過,當我們生氣時,可以先停一分鐘,定一定和想一想,這樣能減少表達上的攻擊性,自己亦會冷靜一點,對所有事情的發展都有利。筆者想補充多一點,如果我們在停下來的過程時,想一想道理是否真的在自己處,才選擇下一步的處理方式。如果道理不在自己處,可以選擇謙卑地道歉, 接納對方的意見;如果是自己有理,可以選擇停一停,待合適的時機再與對方討論。因為大家不需要,也沒有必要太早定下結論。   人際關係有其自身的一個成長過程,世界上沒有一段完美無瑕的關係,雙方能在彼此合作和了解中,逐漸因熟悉對方而能找出一套大家舒服的相處方式,只要我們常存謙卑的心,關係便能夠在安全、和諧的環境下茁壯成長。  
kjy13b_20231112_f
400 400 悅學
悅學愈樂
2023.11.12
學習引導而不批判
日常的教學工作並不容易。在學生畢業後,偶爾吃飯聊天時,我會跟他們分享一些事情。他們在班房內看到老師在教書,其實這只佔老師工作的一部分。但他們普遍都會把當老師當作是一份「優差」,希望將來成為一名老師。聽到這些,我開始思考他們是否知道如何成為一名「好老師」。   我問畢業生:「如果有同學欠交功課,你會怎麼做?」   畢業生回答:「我會嚴厲地催促他們直到他們交上功課。」   我再問:「如果同學上課不專心,你會怎麼做?」   畢業生回答:「我會毫不猶豫地嚴肅責備他們,要他們專心。」   有一天的早上,當我為教學工作祈禱時,突然靈光閃出一句話,我印象深刻。那句話是:「學生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批判。」   我告訴畢業生:「是的,也許你們認為老師在班房裡有很大的權力,但我們須謹記,教學工作的最終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學得好,更是要讓他們感受到愛。因為學校應該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我們可以提醒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指出他們在功課上的錯誤,但這些都不能脫離愛的表達。」   聖經上說:「你教導孩童應行的道路, 待他老年時也不會離棄。」(箴二十二6) 我們最重要的責任是以言行身教,讓人們能在我們平信徒身上看到基督。   同學們,在這裡我要提醒大家,在感到不愉快時,也千萬別只顧指責老師。在看到老師生氣時,當要思考一下自己的角色和責任,是否已努力做好本份?是否有用愛來維繫師生之間的關係?我知道,有時候,同學們可能覺得自己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所以會產生反叛的情緒,在表達不滿的同時,也是希望引起老師的關注。   如果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批判,同學們也可以思考一下,如何將這句話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這不僅適用於師生關係,也適用於與朋友相處,以及如何與父母在家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