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31015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10.15
明愛聖方濟各幼稚園
上水新校舍 傳承教育使命
(本報專題)新學年開始了一個多月,小朋友你適應了沒有?明愛聖方濟各幼稚園的校長和教師於本學年,也要重新適應教學生活,因為位於中環堅道的校舍,於本年9月遷往上水寶石湖邨服務設施大樓的二樓。記者所見,小朋友十分享受在新校舍的生活,歌聲和歡呼聲響遍校園。被問到最喜歡的校園設備及環境時,小朋友紛紛說:「我最喜歡玩教具!」   教具即是由老師因應兒童能力和興趣而製作的學習材料,小朋友可以從自選活動和遊戲中學習, 例如有透明卡片供學生學習組合中文字詞,也有圖案卡讓兒童配對英文詞語。在遊戲中探索學習,這亦突顯明愛幼兒教育的其中一個特色 ——「寓遊戲於學習」。   遊戲中建立社交能力   新校舍距離上水港鐵站約五分鐘路程,一進入校舍最先會被中央大堂的遊樂區域所吸引。這區域有攀爬架、滑梯及平行小橋等,讓小朋友每天都能在這裡進行探索及遊戲。在這區域的後方,是一個富濃厚宗教氣氛的小區角,放置了一座聖母像,讓小朋友靜靜地祈禱,與天主和聖母聊天。校長莫穎茵相信在新校舍能繼續秉承明愛教育使命及辦學理念,她並介紹聖母像下方放置了數塊從堅道搬來、印有明愛標誌的磚塊,這也象徵著承傳學校關愛文化的意義。   「父母是小朋友的第一位老師,學校是第二位老師,而環境就是第三位。」莫校長說。校舍裝設了太陽、星星、月亮和不同雲朵形狀的燈, 象徵由天主創造的天地萬物。校舍共有六個課室,當兒童前往不同課室上課、經過走廊時,他們可以伸手觸摸牆壁上張貼不同質感的圖案,學校善用各個空間,讓兒童進行感官學習。校舍增設互動地板電子學習平台,讓兒童動手動腳動腦筋,刺激思維發展,促進他們身體動作的協調、認知及溝通能力。   莫校長提到,不少學生為家中的獨生子女,在遊戲和團體活動中,除了可以啟發兒童的創意思維外,也鼓勵他們與友伴溝通,增進社交、互動及解難能力,「讓兒童從探索中學習亦是明愛幼兒教育著重的歷程,期望透過主動探索,建構及鞏固小朋友的學習。」   新校舍最特別的地方,便是增設了舊校舍沒有的廚房,該校提供半日及全日班。全日班的兒童每天在學校吃早餐、午餐和下午茶點,餐單每天有不同類別食物的配搭款式。莫校長表示,這能為兒童提供具營養價值、少鹽、少糖及少油的健康餐點,讓兒童建立正確的飲食態度和習慣,健康地成長。   55年來在堅道的教育使命   明愛聖方濟各幼稚園1968年在中環堅道二號明愛大廈三樓成立,55年來致力培育學生成為充滿愛心(Loving)、主動學習(Learning)及具備領導才能(Leading)的人,讓他們快樂成長,將來貢獻社會。   香港明愛學前教育及扶幼服務總主任,同時是前任校長兼現任校監的梁志堅說,明愛一直以地區的需要為本,提供合適的服務。而幼稚園最初的創辦,便是倡導以兒童為中心的幼稚園教育,著重讓小朋友從遊戲中學習,適切地成長與發展。她續稱,這教學模式也使明愛聖方濟各幼稚園在2002年至2004年,被香港教育統籌局邀請參與「學校專業發展協作計劃」,成為當時兩間資源學校的其中一間, 與超過170間幼兒園或幼稚園的教育工作者,交流學與教的經驗。   近年明愛決定到其他有需要的地區服務,把明愛教育的宗旨及特色傳承和拓展下去。   學校在搬遷前,於2023年7月22日在堅道校舍舉行「恩澤承傳• 愛心滙聚55載」師生校友重聚日,不少舊生甚至有第二屆的畢業生回校重聚。呼應重聚日的主題,梁校監很感恩天主在過去55年的引領與對明愛聖方濟各幼稚園的眷顧,亦盼望在寶石湖邨校舍,能承傳前人的足跡,仰望天主的恩典、並在教職員的熱忱及家長的支持下,繼續培育兒童在愛中成長。(吳)  
kjy01_20231008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10.08
單車朝聖
仁德天主教小學
(本報專題) 剛結束的暑假,某個風和日麗的早上,約20位仁德天主教小學的學生,在校長及教師的帶領下,從學校出發乘輕鐵到兆康租借單車,開始他們的單車朝聖之旅。   當天,他們的旅程目的地是洪水橋玫瑰小堂,在約45分鐘的路程中,他們分五組進發。五年級學生林秋兒回想當時的情況表示,過程並不容易,「上斜的時候要用力,路上還要過很多馬路,每次過馬路時要先下車,推車過去, 過完後又要再上車, 不斷重複真的很累。」但是這位非公教生表示,當她到達聖堂後,四周寧靜,神聖的感覺使她的身心靈得到休息的空間,她笑著說:「踏完單車入到聖堂, 我也有點想睡覺。」   縱然踏單車前進及返程的路上並不容易,秋兒仍覺得這趟旅程十分滿足。   認識玫瑰小堂歷史   師生到達洪水橋玫瑰小堂後, 受到修女的熱情接待,隨後一同誦唸玫瑰經、唱聖詠及認識玫瑰小堂的歷史,最後各人在聖體小堂向耶穌聖體祈禱,感受天主的愛。   六年級學生李悅洺現時在聖瑪竇宗徒堂上主日學,這次參與活動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看看聖堂與我們的聖堂有甚麼分別,又可以聽聽聖堂以前的歷史。」   她提到在聖堂內,他們除了祈禱、唱聖詠,還有默想時間, 默想當天辛苦的路程及耶穌對眾人的愛。她表示有些參加者也十分觸動。雖然悅洺在前往的路程中,因為要躲避同學而導致輕微擦傷,但在同伴的支持下,她並不害怕。   感受耶穌背著十字架的辛苦   另一位六年級學生周曉信早年在表哥的帶領下參與教會活動,燃起認識天主的心,所以報讀聖瑪竇宗徒堂的主日學,並在三年前領洗,「主日學很愉快,可以在玩耍的同時,學習聖經內容。」   他參加這次朝聖活動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希望認識更多聖堂。他談到踏單車前往目的地的過程中,雖然辛苦,但聽到沿途有街坊為他們打氣, 「有人叫我們繼續努力」,使他充滿力量。   「我們推著單車,就像耶穌背著十字架一樣。雖然推單車辛苦,但也比不上耶穌辛苦。」曉信說。   宗教培育活動 讓學生認識天主   仁德天主教小學著重學生的宗教培育,除了在玫瑰月、聖母月、四旬期、聖誕節等舉行禮儀及祈禱禮外,每年也會舉行朝聖活動,包括親子朝聖、教師朝聖、學生朝聖等。周曉信亦曾跟隨學校參加「偕同『如雲的證人』聖髑朝聖之旅」,了解聖髑及聖人的故事,並有機會在不同的聖髑面前向天主祈禱,感覺十分難得。該校宗教科主席、信仰培育組統籌吳童老師表示,選擇洪水橋玫瑰小堂為活動目的地,一方面是路程及時間的因素外,亦因為小朋友前往該處的機會較少,希望小朋友能認識更多聖堂歷史。   校長羅淑貞補充,隨著疫情過去,相比走路或乘坐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學校希望通過特別的活動方式,與學生一起朝聖。   羅校長又提到學校位於屯門蝴蝶邨,區內有不少單車徑,這特別的社區環境也驅使這次單車朝聖活動的誕生,她希望「藉著踏單車的過程,讓學生經歷及感受到尋找耶穌從來不容易,並感受到耶穌背著十字架的辛苦。」(吳)  
kjy01_20231001new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10.01
德望小學
愛護動物 尊重生命
(本報專題)走進德望小學的校園,你會發現處處都有動物的蹤影,除了靈巧活潑的貓咪外,另有雙雙對對的愛情鳥、烏龜、蝴蝶等,還有仍在構思中的螢火蟲……該校校長阮嫣玲修女,早在2012 年社會上出現年輕人虐貓事件時,已省思年輕人不懂尊重和珍惜生命的原因。於是萌生在學校推動愛護動物、尊重生命的教育:「學校的核心價值是愛, 包括愛天主、愛人、愛生命,生命是值得尊重的,我認為要將這個重要的課題傳遞給學生。」   剛好這時學校附近出現流浪貓, 便由捕捉、絕育、放回開始,最後索性收留貓貓在學校安穩地生活,牠們更成了學校的生命導師。   珍視動物與人的關係 貓貓進駐學校後,學校將愛護動物的訊息,融入常識和宗教科當中,讓學生珍視動物與人的關係, 並懂得關顧弱小。學生事務主任及德育科老師張婉心表示:「我們在二年級常識科加入愛護動物課題,同事和阮修女會帶貓貓入課室介紹給同學認識,讓同學知道學校的貓貓有來自附近社區的、有來自繁殖場的、有被遺棄的,共通點是貓貓全都感情豐富, 知道自己是否被愛,讓同學明白與動物相處不單是提供食宿,更重要是建立關係。」學校更會推廣領養代替購買的訊息,使學生懂得尊重生命。宗教科老師唐漪文通過聖經內容讓學生明白動物和人均是天主的受造物,人類是大地的管家,我們有責任照顧大地和其他受造物。   此外,校園還建立了蝴蝶園,讓學生了解胎生動物以外的物種。「在蝴蝶園中除了蝴蝶,我們還栽種了很多植物,在孕育蝴蝶的過程中,同學會接觸到毛蟲和蝴蝶的繭,當他們看到蝴蝶破繭而出,除了訝異大自然的神奇外,還會學懂愛惜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常識科老師張瑩珊和張瑩盈異口同聲表示相比文字解說,這種切身的教學模式對學生來說,更為深刻。   事就這樣成了 常識和宗教科以外,貓貓也化身圖書館館長,於特定時間到圖書館當值,與同學一起學習,以鼓勵他們多閱讀。就讀小六的姜懿晴、蕭詠之、郭貝怡和小五的胡芊提均誇讚貓館長可愛,而圖書館內貓蹤處處也讓閱讀氣氛更為輕鬆。與貓貓互動的過程中,同學們不但能了解貓貓的習性和特質,對貓貓的印象也由冷傲、不友善,變為親切、可愛,而愛護動物、尊重生命的訊息更是牢牢銘記。   「打風落雨時,我會為街上的流浪動物祈禱,希望牠們在風雨中平安。」家中飼養兩隻狗和兩隻雀鳥的懿晴,認為愛護動物和教育下一代尊重生命是自己的責任。詠之小時候曾被貓貓抓傷而害怕接觸牠們,現時已完全改觀: 「我以前不太喜歡動物,但現時在社區看見動物會留意牠們是否需要幫助,即使是一般人認為嘈吵的蟾蜍叫聲,我也覺得是大自然的美妙聲音。」貝怡和芊提也學懂關心動物的需要:「在新聞看到動物被遺棄,我們會不開心,所以養動物前一定要三思,而且一定要領養代替購買。」   阮嫣玲修女深信動物不是偶然出現,《創世紀》中,天主創造萬物都認為是好的,天主希望人類從動物中看到美善,願意與其他生命一起生活,並從中學習。推廣愛護動物、尊重生命的初衷,透過學生的分享,證明已取得滿意的成效,事就這樣成了。(賴)  
kjy01_20230924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9.24
聖嘉祿學校
培育嘉祿孩子的特質
(本報專題)「請大家準備祈禱,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亞孟。……」聖嘉祿學校學生代表在早會上領禱時如是說。該校著重靈修教育,其中在「一片祝禱一片情」活動中,學生為自己、家人、朋友及世界上有需要的人撰寫禱文,從而學習關愛他人,實踐愛德。六年級學生黃伊樂曾被教師挑選在早會上,讀出自己的祈禱意向,她認為在同學前讀出禱文,「就好像由我將天主的愛,顯現於全校面前一樣。」   聖嘉祿學校本年慶祝創校70周年,校長李永佳稱,學校一直以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為基礎, 致力為學生提供充滿愛的學習環境,期望在六年的小學生涯中,培育學生具備「嘉祿孩子」的特質「SCS」,即「Self-regulated」(自我規範)、「Courageous」(勇敢)及「Spiritual」(靈修性)。   李校長提到學校透過提供不同學習機會, 讓學生發展天主賜予的塔冷通,從而增強自信心及給予學生肯定。學校近年積極幫助學生養成自理、自覺和自律的習慣,讓他們從小學習如何自我管理,好能在長大後持續學習,追求卓越。   宗教活動 關愛他人   在靈修層面上,學校除了推行「一片祝禱一片情」活動外,聖嘉祿學校與聖母玫瑰堂相連。宗教科科主任王馨稱,這地理位置上的方便,使學校與聖堂時常合辦活動,例如聖經問答比賽、誦讀經文活動等,為學生提供更多宗教教育的機會。   此外,學校每年會在聖堂舉行開學祈禱會、將臨期及四旬期祈禱會等;並在玫瑰月及聖母月,邀請學生誦唸玫瑰經及向聖母像獻花。學生黃伊樂表示,教師在活動前會講解活動的緣由及聖經故事, 使並非教友的自己也能更了解活動的意義。   伊樂在小息時,也喜歡到校園內的祈禱室閱讀宗教故事書,聆聽牧民助理說聖經故事;她也愛與牧民助理聊天,分享心中憂慮,一起祈禱。在不同的祈禱活動下,伊樂培養了恆常祈禱的習慣,為社會上有需要人士祈禱,關愛他人。   養成自理、自覺及自律習慣   「每當我們有良好的表現或進步, 校長及教師都會透過獎勵計劃,為我們加分。當我們儲夠分數,便能換領獎品!」五年級學生胡永悅所說的獎勵計劃,就是「嘉祿突破自我獎勵計劃」。   永悅指出,除了憑學術成績可以在計劃中得分外,學生憑著良好的表現,例如準時交功課、在宗教課中認真祈禱,或參與學校服務如風紀、學生會、英語大使、圖書館管理員等都可以獲得分數。而得到一定分數後,學生便可以兌換不同獎品, 例如玩具、做一天小校長、與校長午膳等,永悅曾兌換海洋公園體驗活動,獎勵十分多元及吸引。她認為這計劃有效地幫助她養成自理、自覺及自律的習慣,學習自我規範。   勇敢面對挑戰   聖嘉祿學校為幫助學生培養各自的塔冷通,為學生提供不同活動,STEM及常識科教師徐雪盈提及一位學生原來有少許膽怯,但參與競技疊杯活動後,慢慢找到自信心與成功感,除了會勇敢參與比賽外, 在早前學校拍攝的宣傳片中,也勇敢對著鏡頭說對白。   另外,五年級學生陳子浩受哥哥影響,參加了跳繩校隊和STEM無人機編程訓練。在跳繩活動中,子浩從初班升上中班,再到近年加入校隊,他學習了不同難度的花式動作,不斷挑戰自我。   他提到學校為學生安排不少比賽的機會,有次參加跳繩比賽時,雖然之前已經努力練習,在練習中也沒有失誤,但到正式比賽時竟然出現失誤,「這令我懷疑自己,思考自己是否練習不夠。」雖然當時有些失望,但他提到校長、教師、家長時常到場支持學生比賽,而他們的鼓勵,幫助他順利調整情緒及心態,各種活動也幫助他培養勇敢面對困難的精神。(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