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20522_fade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5.22
獻主會小學
聾生健聽 共融教育
(本報專題)獻主會小學自2016年起,參與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在每個年級開設一班共融班,讓聾生、健聽生一起學習、遊玩,使聾生融入主流學校的生活,健聽生也能學習與聾人相處,建立聾健共融的氛圍。   共融班的學生除了有書寫的名字外,還有一個手語名字,方便溝通或上課時使用。六年級學生林逸晨因為「逸」字中有「兔」,所以便以手指在頭上打出兔子耳朵,作為他的手語名字;同班的李凱晴則因為「晴」有太陽的意思,而手語名字是太陽的模樣。   聾、健老師 同時授課 共融班採用聾人老師與健聽老師相互配合的協作教學模式,健聽老師用口語教授,聾人老師則同步以手語翻譯。此外,聾生或弱聽學生亦會接受學習輔導,及言語治療師定期的言語訓練。這種雙語並用的教學模式,讓所有學生更投入課堂,並掌握學科上的知識,幫助聾生持續地發展語文能力。   其中一位聾生、六年級的梁淑怡指出,在疫情中,老師會特別帶上透明口罩授課,讓聾人老師或聾生讀唇。在上課時,淑怡除了看手語老師打手語, 「我大概可以從老師的口型,知道老師在說甚麼。」   六年級的健聽生李凱晴是淑怡的好友,同班六年,凱晴已經能以手語應付基本的日常對話,有時看到健聽生與聾生出現溝通困難時,她也會從旁幫助。凱晴兩年前與同學參加手語歌曲比賽,雖然比賽後來因疫情而取消,但他們獲邀到香港文化中心表演,她認為這些都是難得的經驗。   手語大使 幫助同學認識手語 本學年,學校共有26位聾生及1位單耳聽障學生,另有10位香港中文大學老師協助教學,當中7位老師是聾人。負責「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的陳燕歡老師說,全校老師亦有上手語課程,方便與聾生交談。而在課堂以外的小息或午息時段,學生團體「手語大使」還會主持活動,讓同學進一步認識手語,使聾生與健聽生相處融洽。   六年級的聾生郭子樑是手語大使,職責包括在早會、宗教禮儀或其他活動中,進行手語翻譯或領禱;他又會負責手語小息的活動,例如擺設攤位,讓參加活動的同學用手語打出不同詞語,「如果同學打得不對, 我也會手把手的教他們。」   聾、健生彼此幫助 聾生與健聽生相處融洽,彼此間也會互相幫助。六年級的健聽生林逸晨表示,有時同學功課上有困難,他也會主動幫助。   林詠恩主任則曾留意到聾生會運用長處,幫助健聽生,「聾生的觀察能力強,反而會留意到同學功課上的一些大意錯誤。他們對人的感覺也很敏銳,有時會留意到同學不開心,並安慰他。」   「有些低年級學生不懂手語,也會嘗試用自己的方法,與聾生溝通。」中文大學健聽老師廖凱瑜指出,校園氛圍好,所以不時有聾人學生對她說,讀書十分開心。   任教英文及數學科的聾人老師潘頌詩,回憶自己求學時期時分享,即使就讀聾校,老師的手語程度不高,校長亦鼓勵用口語教學,以手語為輔助,所以她有時跟不上課堂內容。所以她尤其慶幸這計劃,能讓聾生及健聽生在課室內接受同等教育。   家長支持計劃 一起學習手語 獻主會小學將在本學年誕生第一批畢業生,大部份會繼續升讀同樣推行手語和口語雙語共融教育的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校長王志聰表示,這個計劃得以順利進行,有賴家長對計劃的支持。每年小一學生入學前,學校都會向家長介紹計劃,並發表格諮詢他們是否願意讓子女入讀共融班,「每年大約七、八成家長樂意孩子入讀共融班。」此外,他提到學校為家長開設手語班,亦十分受歡迎。   王校長指出,共融班的學生大多是原班升級,所以感情特別要好,「曾經有成績優異的健聽生,不升讀精英班,而選擇留在共融班,陪伴聾生。」他見證到聾生與健聽生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友誼。(吳)  
20220522 8-9 drawings_fade
400 400 喜愛畫廊
喜樂畫廊
2022.05.22
喜樂幼小-喜樂畫廊
蛻變 劉焯瑜   香港嘉諾撒學校   6C   開心的表演 葉希兒   瑪利曼小學   1B   熱氣球嘉年華 雷梓軒   坪石天主教小學   4A  
kjy08b_20220522_fade
400 400 喜樂小學投稿
小學投稿
2022.05.22
喜樂幼小-文章
二十年後的我   人山人海的國家藝術館正在舉辦知名畫家的個人畫展。來的人都很喜歡這次展覽的畫作,這些精美的畫作正是我的作品。二十年前的我就有了當一名畫家的夢想,沒想到二十年後竟夢想成真呢!   大家都覺得現在的我名利雙收,風光無限。但其實我並不是一讀完美術學院就有這般榮耀。我也經歷了一段黑暗的時光,剛畢業的我為了堅持夢想,每天在家不斷研究畫技,勤加練習,但畫作卻無人賞識,一張畫都賣不出去。生活更成了困難,清貧如洗,是媽媽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我。   慶幸經過我夜以繼日的努力,我的畫功大有進步,更重要的是我遇到了我的伯樂——林小姐。她非常喜歡我的畫,更買了我很多幅畫作,並鼓勵我繼續深造,直接拿到高級學位, 才成就現在的我。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想做一名優秀的畫家,真的需要付出很多心血。現在我被評為「十大傑出青年畫家」,更有機會在藝術館展出,我很開心。但我深知,我仍不能停下,未來的路我還需要加倍努下去!   黃琦雯   彩雲聖若瑟小學   4D   老師評釋:二十年後的你會變成怎樣?四年級的琦雯透過《二十年後的我》,展示對將來的夢想―當一名畫家。文中對畫家背後所面對的困難及所付出的努力,描述到位,可見琦雯為文章作了充足的前備工夫。文章用詞豐富,且善用四字詞語。尤其欣賞末段引用了諺語「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來表達對自己的寄語, 亦為讀者帶來共勉。-俞靄霖老師   我的學校——老榕樹   我學校的操場有一棵樹幹粗壯的老榕樹。   我常常和我的同學到操場上玩耍。一走進操場外面時,有些人在談天說地,有些在玩「一二三,木頭人」,「紅綠燈,過馬路,要小心」和「麻鷹捉雞仔」……還有些坐在椅子看故事書。當我們玩得汗流浹背時,我們到老榕樹下面乘涼,舒服極了!   由於之前的八號風球,導致全港學校停課。第二天回到學校,經過平日我和同學乘涼的老地方時,卻發現老榕樹不見了!原來是因為強烈的八號颱風把老榕樹吹倒了,所以路政署的工作人員把老榕樹搬走了。   雖然現在沒有老榕樹為我們遮風擋雨,但是我們每時每刻都會記起又高大又枝繁葉茂的老榕樹。   謝謝您呀,老榕樹!感謝您這些年來的陪伴!   王顥樺   梨木樹天主教小學   4D   一件能代表我的小枱燈   在我的書桌上,擺放著一台小枱燈。它那不起眼的顏色,它那簡單的結構,它那明亮的燈光,都讓人感到格外的普通。   為甚麼我認為小枱燈能代表我呢?因為每當夜幕降臨,家家戶戶開燈時,像夜空上的星星般閃亮,彷彿在告訴我:只要我們不關燈,它就能一直在寂靜無聲的夜晚閃耀。而且在我的眼裡,燈光是充滿希望的。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都會在一盞枱燈下,坐在椅子上,認真專心地溫習。   我每天晚上都要寫到十一點左右,但在這期間,我並不焦急,並不孤單。它的光線十分柔和,我總是感覺父母就在我身邊守護我一樣,心裡暖暖的。   在臨近考試的那幾天,我們幾乎每天溫習到很晚。燈光卻不曾暗淡。每天晚上看到那燈光,我就感覺有無限精力。   燈,是照亮人們心中溫暖的燈,我們希望人類的心中充滿無限的溫暖與光明!   有光就有生氣,有希望。   李軒心   秀茂坪天主教小學   6B   老師評釋:學生以小枱燈為寫作主題,透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例,描寫出自己與小枱燈密切的關係。小枱燈在作者眼中,是一件不起眼、普通的東西,每天只管默默耕耘,但卻又那麼不平凡,它讓寂寞的環境變得溫暖, 成為自己學習的動力。在寫作手法方面,學生運用了不同的修辭手法和豐富的形容詞, 大大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李怡珊老師  
kjy01_20220515new_fade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5.15
天主教明德學校
70周年校慶 愛人如己
(本報專題)天主教明德學校為慶祝校慶70周年,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其中一項是徽章設計比賽。冠軍得主是四年級學生黃沛然,他以樹木作為基本圖案設計徽章,他介紹創作時解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徽章象徵學生就像樹苗般,一直在明德成長。」沛然在樹上畫有紅、紫、綠及黃色的圓形,除了代表學校的四個社,也表示「MTCS」四個學生的品格及生活態度。   M(Modest): 謙遜、節制 T(Trustworthy):值得信賴 C(Conscientious):憑良心盡責做事 S(Sympathetic):富同情及憐憫的心   STEM是近年教育的趨勢,課程主任李苑茵老師表示,學校透過STEM 課程及活動, 例如: S T E M DAYS、STEM Maker、專題研習等, 發展和推動校本的STEM課程,增加學生對科學與科技的興趣及認知,提升他們的創意思維及解難能力。此外,學校亦會帶學生參加校外活動及比賽,豐富學生閱歷,亦有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其中,常識科主任鄧耀華老師提到STEM活動「科學幻想畫」,過程中,老師會向學生提出不同主題,例如:環保、糧食問題;再讓學生發揮想像,用筆繪畫出心中所想,「讓學生天馬行空地創作,也能接觸社會的不同層面。」   五年級學生潘芷瑤在科學幻想畫中,就著糧食議題構思出星球運送機器。她表示這考慮到因為疫情及各種災害,地球已經不適宜人類居住,所以發明星球運送機器,運送人類和物資,到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學生設計作品 記錄愉快校園生活 學校積極推行STEM教育,所以白金禧校慶的其中一個慶祝活動,邀請學生使用3D打印創作。五年級學生邱思晴用3D打印機印出作品「明德小課室」,並憑此獲得亞軍,「我設計的作品有桌子、椅子,旁邊的圓柱體還可以放筆,是一件實用又美麗的作品。」   這次白金禧慶祝活動還包括「親子蛋糕設計比賽」,邀請家長與學生一起參與。五年級學生梁穎珈與媽媽合作,利用循環再用塑膠盒及家中的現成材料創作這手工。   三年級學生黃舜匡也與媽媽參與比賽,黃舜匡介紹這個兩層高蛋糕時說,上面一層展現笑臉的學生,代表校園生活的歡樂;下面一層則有學生手牽手的情景,這跟他在一年級時經歷過的「大手牽小手」服務學習計劃有關。   為推廣關愛文化及培養學生「愛人如己」的校訓精神,該校推行「大手牽小手」服務學習計劃,由五年級學生擔任朋輩輔導員,協助一年級學生適應小學生活。舜匡說:「我在一年級時,對這學校還很陌生,幸好有『大手』帶我遊走校園,我才適應校園生活。我曾受到這種祝福,所以想快點長大,成為『大手』,幫助我的師弟妹。」   價值教育 愛人如己 70年來,天主教明德學校曾兩度改名,從最初的「瑪利諾明德小學校」,後來易名「香港柴灣明德小學」,到今天的「天主教明德學校」,但「愛人如己」的校訓一直未有改變。   「我還記得在呈分試時,曾經感到焦慮,老師發現後,主動找我傾談。」王家寶老師是學校舊生,她指小學時期老師都很關愛學生,和藹可親,使她印象深刻;所以到今天成為老師, 也要以愛對待學生。   學校一直重視學生的價值教育,校長許加路表示,學校舉辦許多愛德活動,讓學生關心社區上的鄰人。他舉例,即使在疫情下,探訪長者的工作變得困難,學校早前亦舉辦活動,讓學生透過Zoom與長者玩遊戲和傾談,關心及了解長者在疫情期間的狀況,「每次愛德活動後,我們也會與學生進行反思,希望藉此能鞏固學生的價值教育。」(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