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1_20221002 B_fade
400400喜喜閣
喜喜閣
2022.09.30
愛護受造界
kjy01_20210926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09.24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環保教育 培育學生愛護生態
(本報專題)溫室效應、海嘯、旱災……聖文德天主教小學的學生紛紛說出各種氣候變化所帶來生態禍害的例子,並指出這些都是大自然提示人要重回環保生活的警號。9月1 日至10月4日(聖方濟瞻禮)「關愛受造界時期」,我們可以怎樣度環保生活,去關愛這個由天主所創造的生態呢?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常識科設有校本課程,學生在六年的小學生涯內,每年會用大概六至八節課去學習不同主題的環保教育課程。 常識科科主任郭文楓說:「我們會走出課室到校園不同地方」, 因為校內有不同的設施,扣連不同的課程主題,讓學生在校內也能認識生態課題。 踏單車發電 認識清新能源 六年級學生余靖雯踏著學校二樓「清新能源教育中心」內的發電單車時說,這部單車十分受同學歡迎,每逢小息都會吸引同學排隊輪候。學生在踏發電單車,牆壁上的燈會相繼閃亮,在運動消閒之餘,又學懂動能轉電能的再生能源原理。 要費力踏單車發電,也讓余靖雯體會到產生電力不容易,從中也明白要節約用電。這亦啟發她嘗試用其他方法產生電力,例如是跟著資料用薯仔發電。 清新能源教育中心還展出學生的再生能源展品,讓學生透過實物去學環保,這包括以太陽能發電的電動車;更有一間水冷伺服器室。副校長連雲龍指出,伺服器從早到晚運作,會產生大量熱能, 而水冷伺服器透過水的流動,加上散熱風扇、水泵以及大型的水箱,把熱能從伺服器帶往屋外,減少冷氣機製冷的用電量。 六年級學生在學習「可再生能源」課題時,便會從清新能源教育中心及天台的太陽能發電系統中,近距離接觸可再生能源系統,並了解能源危機以及香港再生能源情況。 園藝達人服務智能溫室 這間綠色校園還設有智能溫室、再生紙中心、環保飯堂等,讓學生實踐所學。 在小息時,六年級的陳柏盛會到智能溫室的工具架,拿起水壺或戴上手套,為植物灑水又或拔雜草,因為他是學生環保團體園藝達人的一員。學校有綠化天台花園和智能溫室,在這裡學生可水耕或泥耕種植,而園藝達人、一班對園藝有興趣的學生,日常便幫忙農務。 每星期內,10多位園藝達人輪流當值,打理溫室,例如在播種後、收成前的主要職責便是為植物灌溉及拔雜草。別看拔雜草這工作繁複沉悶,這竟是園藝達人楊耀輝最投入的工序。 「拔雜草時,我會順便去找怕醜草( 含羞草)。」六年級生楊耀輝,喜歡觀看怕醜草被觸碰時葉子閉合的反應,被這有趣的植物所吸引, 而每次拔雜草時去找含羞草,也成為了他忙裡偷閒的時光。 要控制溫室的溫度,園藝達人陳梓韜特別介紹水簾冷氣板。「水向下流時,當風吹過,便會使室內的溫度下降」。學生種植蘆薈、香草、辣椒種子等,而這些植物也於早前校內的義賣活動中售出,十分有意義。 除了園藝達人外,學校還有多個學生環保團體, 包括環保大使、堆肥大使等。環保大使林迪在學校負責推廣環保活動,也「向同學宣揚保育動物的信息」;而其他團體則管理堆肥活動、負責監察午膳廚餘等,多方面在校內推動環保。 從生活細節培養環保習慣 學生如何在生活中實踐環保?「我會用洗淨了的杯麪杯來種植物」、「我會用零食罐頭裝文具。」兩位六年級生余靖雯和劉珈汝,分享他們如何在家中實踐環保生活時,都提到環保的一個主要方法——「循環再用」。 近年學校推行STEM教育,其中便教導學生「循環再用」這概念。課程發展主任殷潔瑩老師指出,課堂中也會教導學生重用物資來製作新物件,包括利用環保物料例如膠樽、廁紙筒及飲品盒分別來製作船隻及車。 如果大家日後有機會參觀聖文德天主教小學,便可看見到用飲品鋁罐改造成的花盆、以破爛相架化身而成的鏡子,以至用上舊網球來包裹的椅腳保護地板。連副校長說,學校帶頭重用物件,「從細節中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實踐環保的習慣」。 「聖方濟亞西西強調人與受造物之間的關係。」署理校長李國釗表示,學校一向致力培育學生效法生態主保聖方濟,學懂愛護大自然。李校長希望,學校的環保教育能讓學生從學校生活,領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2_20180930s_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9.28
旅遊作家上田莉棋 遊走非洲 當動物保育義工
(本報專題)每年的十月四日是動物主保聖方濟亞西西瞻禮,也是普世教會響應教宗方濟各所定「受造界時期」的最後一天,鼓勵人去愛護受造物、度簡樸生活。有青年為了解天主創造自然界的美麗,遠赴非洲的野生動物保育中心關懷瀕危動物,同時反思地球暖化問題。 上田莉棋是嘉諾撒聖瑪利學校及書院舊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曾任職旅遊雜誌記者,後來辭掉工作到中南美洲厄瓜多爾及哥斯達黎加的野生動物保育中心當義工,也到過南非了解犀牛盜獵情況等動物議題。去年四至十一月,她到非洲的納米比亞、南非、馬拉威的動物保育中心當上動物義工,「動物保育不止是直接照顧動物,還要協調野生動物與當地村民之間的衝突」。 人與動物之間的愛是? 選擇隻身到非洲,是受中小學的宗教培育所啟發,「宗教教育教我在生活中追求向善、愛與關懷的精神:這包括對人及動物友善,因最終受益的也是人類」。 上田莉棋說,保育中心會使用紅外線偵測相機追蹤動物出沒,或為動物套上頸圈追蹤儀器為動物提供「不在場證明」。 保育動物 人類社會同樣受益 非洲農民為避免野生動物入侵,會自製陷阱去保護家園,而面對連年乾旱難以耕作,惟有牧放牛羊採食灌木。然而,受著地球暖化影響,好些野生動物如羚羊數量減少,肉食性動物便轉到農村內吃掉牛羊充飢;飲水量大的大象為尋找水源而走進農村的儲水池喝水,並毀掉水池以方便小象喝水,或吃掉農民種植的柑橘。 當農民認定野生動物影響其家園,會視之為「問題動物」而殺掉牠們,「保育員要設法協助大象轉換棲息地,避免農民因損失慘重而殺死象群」。   從狒狒反思對動物的愛 在義工體驗中,上田莉棋體會到,人類對動物的愛應不分外表、特性、瀕危與否,也應用心去愛護。她曾照顧一歲以下的年幼孤兒狒狒,牠們喜歡在她的頭上捉蝨;晚上需要共睡以代替媽媽的身份,可是年幼狒狒非常活躍,她每朝醒來會發現,整個房間留下大小二便,更試過被咬致全身瘀痕。 為何仍要照顧牠們?上田莉棋說,狒狒並非瀕危動物,更會入屋「搗蛋」而傷害到農民,農民也不喜歡牠們。「照顧狒狒因為失去了原本的棲息地,沒有糧食便到民居覓食。為何他們會有今天的局面?這是因為人類破壞環境,故此我們有義務去幫助狒狒。」 「我們很可愛,但不是寵物」 本年六月,上田莉棋寫成《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我在非洲野生動物保育現場》一書,紀錄她在動物保育中心的所見所聞。在保育中心內,不少動物獲救前被人當作寵物非法飼養,例如是狐、疣豬、非洲艾虎、箭豬、岩蹄兔等,「儘管有些野生動物體形細小,但仍不能當作寵物,牠們有一定攻擊性,飼養也是剝削牠們的自由空間」。 談到動物保育,她認為一切自有天主的計劃,「大自然與萬物也有其獨特之處與由來,例如禿鷹頭上沒有毛,為方便把頭伸入動物屍體啄食,不用清潔頭毛,亦避免滋生細菌」。她希望紀錄這趟旅程,讓更多人關心動物保育與環保課題,「日常生活對於大自然的消耗息息相關,直接影響氣候暖化,不止影響自己,事實上在地球的另一邊,以至整個地球也會受苦」。(高)    動物主保聖方濟亞西西 聖方濟是動物、商人及生態保育者的主保, 他於一一八二年在意大利亞西西的山城出生,父親從商、家境富裕,年輕時揮金如土,更為晉身貴族而參戰,可惜戰敗兼患病,其後他返回亞西西時,從祈禱中尋求指引下轉變其思想,愈發去關懷貧困與邊緣人士,甘願度清貧生活,他熱愛萬物,視動物為兄弟姊妹。聖方濟於一九七九年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封為環保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