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c-20121118
互動閱讀
2012.11.18
The Call of the Wild 野性的呼喚
巴克沒有看報紙,要是有的話,牠便知麻煩正在醞釀,不只影響牠自己,也影響每一隻狗,那些住在普吉特至聖地亞哥,長滿強壯肌肉和厚長毛的狗。 不久前,一些居住在北極地區的男人找到了一種價值不菲的黃色金屬。現在,成千上萬的人都因為那些他們叫做「金」的金屬趕來北面。這些人想要狗隻,就像巴克一樣的狗隻,擁有結實的肌肉和可保暖的厚毛的大犬。 巴克居住在陽光普照,位於加州的聖塔克拉谷。米勒法官的大屋遠離大路,半隱在樹叢中,從樹縫中可看到屋子四周被寬敞的陽臺環繞。屋前是一條舖滿礫石及繞過草地的車道,屋子後方是一些很多馬伕和男孩在那裡工作的馬廐、一排排給僕人住的長滿蔓藤在外牆的小屋、長長的葡萄藤、綠油油的草地、果園及漿果園、還有一個很大的水井貯水池,供米勒法官的孩子游早泳及在炎熱的下午涼快涼快。 這個優雅的莊園就是巴克管轄的地方,牠在這裡出生,並已居住了四年。莊園當然還有其他的狗,這麼大的地方,不可能只有一隻狗。但牠們並不算數,因為那些狗來了又走,或居住在擠擁的狗舍,或在房子的角落裡,過著平靜的生活,就像多德那頭日本哈巴狗,又或是像莎寶那頭無毛的墨西哥狗 —— 一頭奇怪的動物,牠很少把鼻子探出外或接觸地面。  但巴克不是家狗或狗舍裡的狗隻,他看管著整個地方。他跳入泳池與法官的孩子游泳;牠護送法官的女兒莫妮及愛麗詩,在黃昏或清晨在大宅附近散步,在寒冷的晚上,牠躺在法官的腳旁,享受書房裡的爐火。 梁嘉霖 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中三
kjy13a-20121118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2.11.18
作家靈感,文憑試題
  本欄九月十六日《網絡時代,古典再變潮流》,及廿三日《親近經典,自得其樂》兩文刊出後,讀者甚感興趣,有家長讀者自稱不嫌功利,欲請教作者:在各類公開考試中,例如文憑試,古典文學是否為必考題! 若把問題梳理為「為甚麼公開試常常在經典中選材出題?」則問題會更加清晰、更客觀。 本欄上述兩文曾提及選讀經典有四個效標:重要性(Importance)、示範性(Good Example)、趣味性(Fun)及親近性(Accessibility),我們若把「四性」分列,劃成一個座標(如圖),在座標之左上限,可視作「命題區」。 簡言之,由專家組成的命題團隊,常把落入此區的文學作品,視為有命題價值的元素。選取有重要性及示範性的作品命題,不但合乎評核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也較能自圓其說。 去年某公開試模擬題,即以文學經典《野性的呼喚》內容擬題。 《野性的呼喚》的重要性,乃本書雖成書於百年之前,但其為「動物文學」的代表作,至今亦無作品能出其右。而故事中的主人翁,一隻聖伯納與蘇格蘭牧羊犬混種的狗,已成為「文學偶像」之一。 《野性的呼喚》的示範性,在「語言文學」方面,其描寫手法,無論是描寫動物、人、自然風貌或事件都異常簡練,往往用幾個形容詞,幾句句子就能圓滿交代。作者傑克倫敦的作品筆鋒剛毅、語言質樸和富戲劇性的情節,文學界早有定論。 在「主題思想」方面,《野性的呼喚》啟示讀者:自然世界是盲目的、野蠻的,是一個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地方。在作者筆下,狼中英豪巴克(Buck)幾乎跟人類一樣能處理自己的內心衝突,經歷種種生活歷練,從而學會了忠貞、獻身,進而大大增強了競爭力,成為犬隊的首領,最後亦能恢復原始本能,回歸野性。 傑克倫敦出身貧寒,做過報童、電器工人、製罐工人、水手、記者和淘金者。他一生浪跡天涯,到過朝鮮、日本、加拿大、非洲、英國等地,大半時間漂泊海上;十九世紀末參與阿拉斯加淘金之旅。他的寫作靈感,來自豐富的生活經驗,作品粗獷豪放,獨具特色。 《野性的呼喚》和《白牙》是膾炙人口的動物小說,兩部小說都以動物來喻人,表面上是在寫動物,實際上是在寫人,讓讀者有更多想像空間。 朱芷瑩和梁嘉霖同學分別翻譯了兩書簡易本首章,兩隻狗出身各異,其後遭遇亦各有不同,引人入勝,值得細讀。  
kjy11b-20121118
奇妙大自然
2012.11.18
企鵝的身份證
小朋友,你有到過動物園看企鵝嗎?如果有,你大概會留意到動物園的企鵝都在翅膀套著膠圈。這些膠圈就是企鵝的「身份證」。 雖然每隻企鵝在外觀上都有各自的特徵,但對於人類來說,一群相同品種的企鵝 彷彿都長得一模一樣,實在難以把牠們辨認出來。因此,企鵝護理員會為動物園的企鵝套上「身份膠圈」,以識別牠們。 一般而言,大部份動物園的企鵝都沒有名字,只有屬於自己編號,所以企鵝的「身份膠圈」顯示的正是牠們的編號。編號多半以顏色顯示出來:動物園會先選十種顏色分別代表 0 至 9,例如紅色代表1、黃色代表2,再把顏色組合起來,就可以組成不同數字。 「身份膠圈」除了可以顯示企鵝的編號,同時也可以顯示其他資料,如企鵝的品種、性別⋯⋯等。至於要以甚麼方式表達、在膠圈顯示那些資料,則由個別動物園決定,沒有固定的系統和標準。
kjy03_20121111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1.11
讓孩子走當行的路
  聖經 箴言有一句話:「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也不偏離。」甚麼是孩子當行的路呢?廿一世紀的孩子需要怎樣的培育呢?是知識、技能,還是情感、品格呢?近年,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三地的官方及民間團體,都在不同層面上積極推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要培養孩子的情感、品格和心靈,從不同觀點與角度反思生命,了解自己的成長,以及學習與人建立關係;面對限制也懂得思考解決方法。廿一世紀的孩子面對獨生子女的壓力、多元社會、混亂的價值觀及電子媒體的普及等,他們需要生命教育,從反思中學習面對困難,珍惜生命,常懷感恩的心。 生命教育是從認識自己開始的。嬰兒自呱呱墮地,便開始從生活中認識與建立自己,包括自己外貌特徵、能力和喜好;也會從周遭的人——特別是最親密的家人和朋友——對自己的評價及在生活中認識自己。 《我不知道我是誰》的作者強布雷克,他筆下的兔子達利B有著天真可愛俏皮的造型,對自己及周遭的事情表現得十分好奇,遇上煩惱經事便瞪著一雙大眼睛,一臉疑惑,牠不知道自己是一隻甚麼動物,於是到處查訪自己應該住在甚麼地方。是山洞、鳥巢或是蜘蛛網上呢?牠應該吃甚麼東西?是吃魚、蚯蚓,還是馬鈴薯?牠亦不知道自己的腳為甚麼長那麼大,於是到處請教別的動物,並嘗試用大腳來玩、來幫助別人,但是牠仍然不能確定大腳有甚麼作用。對幼兒來說生活的經驗便是累積自我的概念,鼓勵他們勇於嘗試,我們可從不同的經驗中了解自己的能力及喜好。小兔子雖然對自我完全沒有概念,但是牠充滿好奇,敢於發問,接觸及探究,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認識自己,同時這些經歷也逐漸建立起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也關乎他人對自己的感覺,包括自己的價值和能力。人若將焦點放在自己的弱項上,便很容易否定自己,甚至不喜歡自己,懷疑自己的生存價值,這直接影響自己與別人的關係。因此,了解自己確是一門很重要的人生學問。家長應發掘孩子的強項,欣賞他們的長處,同時幫助他們了解及接納自己弱點,讓他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有可愛的地方,令他們可以安心做自己。 傑克.肯特《神奇變身水》中的小老鼠一點也不喜歡自己,生活得很不快樂。牠有很多討厭當老鼠的理由:沒有人喜歡老鼠,人們養貓來吃我們,裝補鼠器來抓我們,還拿掃帚追打我們……牠決定不再當老鼠了,於是跑去請求巫師給牠一瓶神奇變身水,但是巫師的變身水從來沒有生效過。為免麻煩,巫師關上門,拒絕牠的請求。巫師惡意的對待仍然不能擊退小老鼠的想法,可想而知,牠真的不想當自己! 小老鼠言詞緊迫,聲淚俱下,苦苦的哀求巫師。巫師為了息事寧人,便隨手拿起一瓶「不知道會變成甚麼」的變身水,免費送給小老鼠。老鼠問:「我會變成甚麼呢?」巫師回答說:「你不是說要變成別的東西嗎?」巫師知道小老鼠根本不喜歡自己,他認為牠變作甚麼都要比當老鼠好。小老鼠回到家,牠開始幻想神奇變身水可以怎樣改變牠的一生:牠希望變成一隻美麗的、人見人愛的蝴蝶,但又擔心蝴蝶的生命很短暫;如果能夠變成烏龜,一定會長命百歲,但是動作緩慢;當蜜蜂要辛勤工作;當螞蟻容易被踩到;當鳥兒要吃令人噁心的蟲子……小老鼠想了又想,終於恍然大悟,當老鼠是有很多的問題,「但是,至少我知道當老鼠是怎麼一回事。變成別的東西,說不定問題會更大呢!」小老鼠明白困難並不是牠獨有的,牠開始接納及肯定自己,決定做回自己,把神奇變身水原封不動地還給巫師。這回巫師卻出奇地在小老鼠的臉上發現快樂的表情,因為小老鼠面對及接納自己限制的能力,等同巫師的魔法,把快樂和自信的小老鼠變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