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0_20151220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5.12.19
青苗天地〔2015.12.20〕:文章
一件往事 李涵 天主教新民書院 四丙  那是一件發生在四年級的事, 那時我還是少不更事。 小時候,我與舅媽的關係十分好,經常互相贈送禮物—那是一些不值錢的東西。由於舅媽長年居住在很遠的地方,所以我們經常寫信、寄賀卡、寄明信片⋯⋯舅媽最後一次寄給我的禮物,是一隻高過我、五十公斤的大熊布偶。  那是一只棕色的熊,它有一雙烏黑的大眼睛,穿著一件紅色的汗衣,顯得十分精神。巨大的身體足以突顯它的厚實,靠在它身上,也著實有一份安全感。 弟弟也很喜歡這只熊,於是我們為了這只熊便爭吵起來。最後, 我們甚至互相搶奪起來。在拉扯的過程中,熊的頭被扯斷了,映在眼簾的是一團團白色的棉花。 小熊破了!  當它被扯斷的那一刻,我後悔了。為甚麼我不能大方地把小熊借給弟弟玩呢?身為姐姐,我十分慚愧,為自己的不懂事而慚愧。 記得那個晚上,我哭得十分傷心,也記得弟弟最後低著頭,扯扯我的衣角跟我道歉。 看著弟弟淚汪汪的兩眼,我感到更加慚愧了。 第二天清晨,我被一道微弱的聲音叫醒—那是弟弟。我剛想發脾氣,卻看到他抱著完好的熊,十分興奮地看著我。我驚訝地看著他手上的熊,一時說不出話來。 「姐姐,你看,我縫好了!」弟弟笑著說。 「你縫的?」我很訝異。 「嗯, 厲害吧! 」他拍拍胸脯。 「縫了多久?」我問。  「一個晚上。」他回答。 一個晚上!他一夜沒睡就是為了替我縫這個布偶!我的眼眶濕潤了。我看著他縫補的痕跡,雖然一針一線的手工十分粗糙,但看得出是十分認真的。我一時感動得說不出話。 「對不起。」他低聲跟我說。 我既慚愧又感動。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事情已過了很久,這一切仍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   高唱我歌 李菁菁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一A  我在一條總是走不完的道路上緩步走,我把這條道路上的風景一一記下來。現在,我要把它譜成樂譜,慢慢敘述它,慢慢高唱屬於我的歌詞。我給它取了個歌名《一路風景一路唱》。 「我不去想能否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熱愛生命》的作者提到選擇了就要欣然接受,儘管前方風雨交加。看,在人生這條路上又何嘗不是呢?這世界給予你活著的機會,我們就是這個世界的一員。人生把握在自己手上,就看活得是否精采。海倫˙凱勒雙眼雙耳全失去功能,她依然活得精采;又譬如貝多芬,他是個音樂大師,在雙耳接近失聰情況下,他克服了種種困難,最終譜出了很多著名美妙的樂章。這兩位名人無視殘疾,依然努力貢獻自己,努力地活出快樂精采的人生;我們比他們幸運得多的人,為何不能活得漂亮和精采?  從我們出生到現在,經歷過的事也有不少。我們學到了知識,學會活著的意義;明白孝慎尊親、仁義禮智等良好品德,知道有運動會、有李白和蘇軾等大文豪;知道人有喜怒哀樂的情緒,也體驗過得獎的心情,難道這不是人生精采的一部分?經歷了這些,不知不覺中,我們的人生樂章也顯現出光采來。 現在,我從一名少不更事的小學生成為勇於探索人生的中學生。在小學畢業典禮上,父母師長的期盼、師弟師妹的祝福⋯⋯讓我感受到他們對我的情意,增添了我生命的色彩。小學時,我依靠長輩;初中時, 我會用自己雙手證明了自己。小學時,我們做功課需要父母的指引;初中時,我們可以運用知識,思考得更縝密⋯⋯我們長大了,用事實來證明自己長大。我們可以在知識的海洋暢泳,到人世間的天空中遨翔,自由自在地唱出自己譜寫的歌曲。 接下來的時光,我會繼續完善我生命的樂章。把這首唱不完的歌曲譜寫得更美妙,我要一路看風景一路唱,把我見過最美好的事唱給大家聽。    
kjy02_2015121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2.12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靈修初探 繪畫聖像為媒
(本報專題)靈修是我們在生活中與主親近的時刻。有些人對此有一定的假設,例如守靜禁語時間漫長,成人尚且難耐,更何況是只有十歲八歲的小孩子;又例如應該要有很多恩寵或信仰資歷較深的人才可做到,小孩子恐怕不在此列⋯⋯可是聖方濟各英文小學的經驗卻推翻了一些既有想法。該校在十至十一月期間邀請了聖像畫員吳景萍在校內舉行了一個手繪聖像畫靈修工作坊,為師生締造了四堂寶貴的靜修時光。他們的經驗再次印證主耶穌的話:「讓小孩子到我的跟前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主的國正屬於這樣的人。」(《馬爾谷福音》10:14)  師生都十分回味這次難得的機會,尤其對當中十個二至六年級的參加學生來說,這次更是他們的首次靈修。「我們拿著學校的主保聖方濟亞西西的聖相來照著畫,要畫得一模一樣,所以繪畫期間要好安靜、好專注、好細心,否則稍一不留神或發出聲音,便會令自己和其他人分心,隨時多畫一筆也說不定。」就讀五年級的趙善翹說。 每一步也是靈修 善翹與其他本身都愛繪畫的學生均表示,聖像畫不是一般的繪畫,當中有很多規格須遵循,譬如在兩個小時的工作坊裡,每堂開始之初會先唸繪畫聖像畫的專屬禱文,導師還會介紹聖像畫背後的意義或他們正繪畫的聖人生平等,其後師生要一邊作畫一邊在心內默唸「聖方濟亞西西為我等祈」,祈求聖人幫助他們完成畫作。「有時顏料用完要補充或上色後,需等待顏料乾透才做下一個步驟時,都要保持安靜, 我會在心裡祈禱或與聖方濟傾心事, 希望他為我轉禱。」善翹雖非教友,但她卻對轉禱的力量深信不疑。 就讀三年級的王煒晴也很享受這次特殊的屬靈時刻,「這是很特別的經驗,我覺得與天主好接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堂的磨板,磨完後我渾身發臭。」煒晴笑稱。繪畫前要先下一番工夫處理繪畫的木板,包括鋪上象徵耶穌殮布的紗布、煮漿和封漿,及磨板。「鋪紗布後,開始煮漿和封漿,大約需要九層,最後才磨板,以特定的工具和不同的砂紙磨平和拋光大約五次,實際次數視乎木板的情況及濕度而定。」吳景萍說前期處理約需兩至三周,但別小覷這些步驟,其實當中已對靈性有所鍛練。(敏)      工作坊中,吳景萍因應學生情況只保留最後一次的磨板讓師生親自完成。若畫作在工作坊完結後尚未完成,她則為他們作補筆等後期處理。她指,「木板凹凸不平,學生最初都懷疑自己可否一一磨平,但當他們邊磨著邊默禱,看到所有小孔都被磨掉,都訝異於自己一雙小手可以做得到。」那份空虛自己全心交託的宗教情操, 學生未必能完全意會,但已吸收並深印心中,成為滋養他們靈性生命的養分。 他們還可從繪畫細節感到這次靈修的珍貴經驗。畫筆和顏料粉等均由外國進口,蛋彩則以生雞蛋、清水和醋與顏料粉調配出來,「導師說雞蛋受精後已是生命,我們要尊重。」就讀六年級的劉銘信說。他有份協助吳景萍調製蛋彩,過程中的恭敬之情令他難忘。本身是教友的他,曾於意大利和梵蒂岡等地的聖堂看過宏偉的聖像畫,很感受到當中的力量,「這可是一生中必要作出的嘗試。 」 可堪回味的經歷 四位參與的老師亦各有深刻體會,牧民老師胡嘉寶試過以另一種方式製作聖像(把聖相貼在木頭後再塗上丙烯酸纖維液定型),「今次連聖像畫也由我親手繪畫很考工夫,特別我是一個缺耐性的人,一切都要耐心地慢慢進行。」陳月麗老師則指, 她是直至現在才了解聖像畫背後的多重深層意義。她和身兼工作坊統籌的宗教科主任黃永鴻老師很享受今次靜修。工作坊前,黃老師為校務忙碌,但當他開始準備繪畫,內心突然變得平靜和喜樂,「學生的宗教活動不一定只有唱歌跳舞,亦可嘗試其他類型。事先我們擔心他們可否長時間守靜禁語,事實證明是可以的,他們還很享受。我相信他們將來會很回味這次經歷。」黃老師說。他這個想法即時得到阮椿堂主任的正面回應,「我不是教徒,但充分感受到那份神聖。」他和一眾師生很期待下一次的機會。「所有聖像畫鋪上金粉後,會掛在校內作永久保留,因為用K金的金粉,價值不菲,幸得校長同意校方會提供資助,工作坊才可舉行。」黃老師補充說。 加強推廣的信心 對於吳景萍來說,這是她首次教授兒童繪畫聖像畫,師生的投入和合作給她很大鼓舞,更加強她推廣繪畫聖像畫的信心。本身是小學宗教科和視藝科老師的她,2007年受傷停職,翌年修讀藝術碩士課程期間,專注研究聖像畫,碰巧這時她收到一間中學邀請她推廣聖像畫及宗教藝術裝置,他們一拍即合,自此她便全心投入創作和推廣。後來她在這方面繼續自修,並於2013年參加由著名聖像畫家、英國本篤修會Turvey Abbey靜修院的Esther修女來港親自教授的工作坊,隨後她更成為這位修女在港的工作坊的課程統籌及助教。   一般聖像畫導師要經過十年浸淫才開班授徒,儘管自習畫以後,吳景萍已陸續收到邀請為病人或修會等繪畫聖母和不同聖人的聖像畫,以作祈禱之用,但當她收到黃老師邀請之初還是不敢接受;Esther修女越洋鼓勵她嘗試,著她將修女自己與另一位從事靈修指導者合著的一本關於小朋友繪畫聖像畫的靈修理論,付諸實踐。現為學校牧民助理的吳景萍,即使工作多忙碌,每晚也抽出兩小時以練習聖像畫作個人靈修。「當初修女知道我因傷不能再教書後,很鼓勵我以繪畫聖像畫治療心靈創傷,這些年來我從中很感受到天主的臨在和平安,使我可以開放自己聆聽天主的話語。」因自己的得著令她更樂於去推廣聖像畫。(敏) 
kjy11_20151213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5.12.12
青苗天地〔2015.12.13〕:文章
兄弟情 張家樂 聖言中學 二戊 有種情比親情深,有個人比情人好,這就是兄弟情誼,這個人是兄弟。 我有一個哥哥,他是一個中六學生,與我就讀同一間中學。儘管他要面對文憑試,每天瘋狂地溫習,我們的兄弟情不但沒有疏離,反而更加融洽。每天,我們都有說有笑,一起返學和放學。 記得有一次,我跟他說自己的心事,他就鼓勵我和安慰我。當我被人責罵時,他會問我被罵的原因。如果是我錯了,他會解釋給我知道;但如果我是對的,他會幫我解決難題。還有,我有秘密時,也會向他傾訴。我覺得世界上, 我和他是最好的兄弟。有時,當我有功課不明白的時候,他也會抽空來教我。他就像一位專業的老師耐心地教我,直至我明白為止。 在我成長當中,兄弟情對我來說是最重要和很難得的,這可能是一生難能可貴的機會,他不論遇到困難或喜樂的時候,都為我分享及分擔,度過每日的時光。在我有難時,哥哥不計前嫌,毫不猶豫地對我伸出援手。總之,兄弟無法代替,兄弟情無法說明。所以我一定會好好珍惜他、善待他。 無用之用 鄭詠恩 聖安當女書院 五D  莊子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在世俗人的目光來看,一樣東西有用與無用,多以實用的功利標準去衡量,有實際用途的物件才有保留的價值。莊子所提倡的「無用之用」,就是與世俗標準不同,不標榜物件對其他人的用處,而是彰顯物件本身的大用,所以稱為「無用之用」。 在我們身邊,有一樣物件看似無用,但其實有很多用處, 這就是「樹」。《莊子》有這樣的一篇故事 ——《無用之樗》內容講述惠子和莊子因一棵樹而產生爭辯,惠子說他有一棵大樹,但樹的小枝彎彎曲曲,不能合乎規距,連木匠都不會看它一眼。莊子反駁他:「這棵大樹並不是沒有用處,只是你不懂得運用它。」莊子指出所謂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用」才不為人所用,而這種「無用」對於樹本身正是「大用」,因為這樹看似沒用,自然不會有人來砍伐它,但它卻因此不受侵害,能夠頤養天年。莊子又謂惠子,何不考慮把樹種在曠野, 讓遊人舒適的在樹下休息,這不就是這棵樹的大用嗎?  在現實生活中,樹其實有很多用處。第一,樹能減少土地侵蝕,在調整氣候上有著重要的作用;第二,樹可以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將大量的碳儲存在組織內,又可以清潔空氣,把汽車等所釋出的二氧化碳,透過光合作用轉變成新鮮的空氣, 因為當葉進行光合作用時,可以提供氧氣,淨化空氣;第三, 樹可以提供遮陰及保護,木材可以用來加熱及烹調,果子可以用來作為食物,根可以緊緊的抓住土壤,下大雨時才不會造成山泥傾瀉,可見樹的每個部份也有奇妙的用途;第四,樹木還可綠化環境,對眼睛的保養有很好的功效,當我們看書、看電腦以致雙眼疲倦,多看綠色可以放鬆眼睛,從而紓減壓力。   總括而言,不要看小我們身邊微不足道的東西,萬事萬物總有它的作為,所謂「無用」就是「大用」。 探訪老人家 馮雋皓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一D  小學六年級時,學校有探訪老人院活動。首先,我們和長者們玩遊戲「估估看」。我們準備一些圖畫給他們猜東西的名稱,例如:圖片上有一個蘋果, 誰猜對就有獎品,令長者笑逐顏開,大家都玩得很開心。 然後,合唱團的同學唱了詩歌,十分動聽。公公婆婆都熱烈地拍掌,令我們十分滿足。隨即就是送禮的環節,公公婆婆收禮物時都十分開心,令我們萬分滿足。一份小小的禮物,就能滿足長者,真是很值得。最後,我們和長者們握手和聊天,然後離開老人院了。想起長者們臉上滿足的笑容,大家都依依不捨。 這是一次難得的體驗,一個互動和互相支持的活動。我們和長者們聊天溝通時,我為他們帶來關懷和喜悅。體能上,我為他們做到的比較多,但和他們聊天時,他們也為我帶來知識和經驗。     經過這次探訪後,我領悟到一些人生道理:一句關心的問候對某些人來說,比他們收到禮物還來得實際和感動。期望我能夠再有機會,參與類似的活動。希望我將來有能力照顧我的父母,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培育之義。    
kjy13b_20151206s
女兒,媽媽愛你
2015.12.05
「慢」的藝術
女兒中學生涯的第一個大測驗後,學校安排見家長。班主任老師欣賞女兒認真的學習態度、開朗合群的性格;唯一令她關注的,是女兒的「慢熱」個性。  開學之初,老師曾擔心她是否過於內向, 事事顯得欠缺主動,每每眉頭輕鎖,不苟言笑。及後才察覺到她是一個「慢熱」的人。漸漸的,她每天都笑容可掬,跟同學相處,樂也融融;只是,做事依然是慢條斯理的。老師提醒我說:「要培養她做事爽快一點,尤其是寫字要快,因為將來要應付的公開試,要求考生敏捷作分析,迅速的書寫。呀!但不要讓認真的態度給妥協了。」老師關愛學生,為學生著想之情,溢於言表。我向老師表示感激的同時,卻不自覺的天真起來,對老師說:「但『慢』也是一種情操,是藝術。」老師只能帶點無奈地回應:「也是的。」 慢,是女兒每天得花雙倍的時間,掙扎用上兩、三個小時去完成功課的原因。掙扎,不是因為不願意做,而是為堅持要把每一份功課都認真地、悠然地做好。「我邊寫邊在思考啊!請容許我享受慢慢雕琢自己思想的樂趣… …」。其實,這也是她放鬆心情的方法。只是功課和測驗接踵而來,思考的時間卻有限,於是女兒唯有「偷」時間;能「偷」的,就只有睡眠的時間,但「偷」多了,「被偷者」偶爾會發難,早上發起不合作運動,給我「三煎四炒」才依依不捨地離床。 「要清早起床,實在是千萬個不願意的,但回到學校,看見老師和同學, 便會很高興。我也不明所以!」   其實是老師的關愛,讓女兒和她的同學在充滿人情味的環境裡,建立起友誼和歸屬感。學校更秉承教會「家庭年」的精神,安排有老師分享的活動;她聽後,常常回家把分享的內容娓娓道來。我心存感激。在這個過分偏重學業成績的教育制度下,公教學校能爭取有限的時間與空間,在教授知識之同時, 也栽培學生的身、心、靈的成長,確實是難能可貴啊!還可以要求學校讓學生「慢」下來, 領會「慢」的那份情操,欣賞「慢」的藝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