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1001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10.01
聖若瑟書院
循環不息 妙用無窮
(本報專題)水質污染這議題,一直備受世界各地關注,最近日本排放核廢水,更成為全球熱話。水質污染對海洋生物的影響顯而易見,會導致海洋生物死亡,而人類飲用了受污染的水,也會影響健康。有見及此,聖若瑟書院四名中四學生著手研發「環.澱」(MStarchion),該產品能去除水中選定的重金屬離子和放射性金屬離子,這項研究獲得剛於8月舉行的第五十六屆聯校科學展覽全場總冠軍,該校經已連續三屆蟬聯科學展覽的全場總冠軍。   改善污染 恢復節奏   「環.澱」是使用廉宜、無害、環保的澱粉,混合有機化合物「冠醚」改性而成。基於兩者的化學特性,混合後的成品可去除污水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和重金屬離子。這兩種物質,對水源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污染物殃及整個生態系統。該發明由就讀中四的林尚輝、李學霖、梁子睿、吳焯衡研發。   放射性同位素來自各種源頭,如核廢料,其中鍶-90(Strontium-90)是由核武器和核電站中核裂變形成,一旦被吸收到骨骼和牙齒中,可引致骨癌或血癌;而重金屬如鉛、銘來自不同源頭,例如不善棄置的工業廢料或舊電池等,如被身體吸收,會損害我們的身體機能。參與項目研究、現時就讀中五的李學霖和林尚輝表示他們在制定研究方案時,參看了大量科學文獻和研究報告,經過實驗、反覆驗證、製作樣本和不斷改良, 才取得理想數據, 研發成理想組合—— 「環.澱」。   李學霖是研究團隊的隊長,團隊花了大半年時間研發項目,感恩研究過程雖偶有樽頸, 但在組員同心協力下,發揮嚴謹的科學精神,最終取得理想數據,達致現時的研發成果。   除了團隊合作無間外,林尚輝也感謝老師的支援:「看科學文獻遇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們會向老師求教, 老師幫我們釐清頭緒。做實驗時,老師也會陪伴在側,卻不會多加限制,給我們很大自由度,讓我們可無後顧之憂地大膽假設, 小心求證。」研發期間,中學實驗室的儀器已無法滿足研發團隊的需要,於是老師協助聯繫大學,借用大學實驗室讓團隊繼續深入研究。大學的實驗室採用更先進的儀器,和更嚴謹的研究方法,擴闊了團隊的眼界。   給予空間 背後支持   該校STEAM課程主任鍾卓廷謙稱整個研發項目,由學生全權負責,老師只是從旁鼓勵和支持:「學校非常支持學生多作嘗試,給予他們很大彈性和空間,也鼓勵他們從錯誤中學習,老師絕少干預。」學校的積極不干預政策,令學生更主動更多元,在各領域均有突出成績。   「很欣賞同學對科學研究的熱忱,由統籌、研究、修正,最後研發成功,都由他們一手包辦,證明了他們的解難和研發能力。」STEAM副課程主任麥愷盈鼓勵同學繼續多作嘗試。   李學霖和林尚輝期望研發成果能解決人類的生態問題,而在籌備展覽期間,有機會與其他參賽學校的學生交流,發現他們均對科研充滿熱誠和投入,兩人相信如能凝聚這股力量,出來的效果是無與倫比的。(賴)  
kjy16_20230924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9.24
天主教培聖中學
人工智能買餸車 以人為本關愛長者
(本報專題)「作為一間天主教學校,我們重視STE M,更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所以我們鼓勵學生善用科技之餘,也要有良好的價值判斷和倫理道德,不要忘記發展科技的動機和初心,是以人為本。獲獎固然重要,但我更欣賞學生從中學會的同理心和關愛長者的熱忱。」郭富華校長在肯定學生的科研成績之餘,也不忘以「明德至善」的校訓來勉勵學生。   走出舒適圈 培養同理心   2019年,中二學生朱兆邦和冼正被學校甄選為創科先鋒,參加由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和資助的培訓課程,為參加「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 鄉郊樂『屯』『元』2」STEM 設計比賽作準備。培訓期間,兆邦和阿正到元朗牛潭尾村探訪長者和實地考察環境,以了解他們的生活和需要,構思能真正幫助他們改善生活的產品。   「我認為實地考察比紙上談兵的培訓重要,我平時多數宅在家裡,鮮有接觸陌生人,更遑論長者。這次到牛潭尾村與長者交流,除幫助構思參賽作品外,也讓我多了同理心,明白他們在鄉郊生活的困難。」阿正有感而發。   同行的兆邦也有類似的想法:「發展科技的目的是解決民生問題,住在鄉郊的長者好像與世隔絕,我們在構想作品時,首先想到的是解決他們的出行困難。」   該校創科及資優教育統籌陳凱詩老師認為這次實地考察和探訪長者的安排,讓同學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與長者接觸,除打破他們對長者的刻板印象外,也改善了溝通技巧,最大的得著是更懂得體諒別人和更有同理心。   善用塔冷通 建立團隊精神   同學們發現鄉郊長者外出購物時,只靠一條班次疏落的小巴線,所以每次均會使用買餸車購物大量物品,導致長者手臂痠痛、背痛或肌肉拉傷等問題。因此,團隊設計了一部有自動追蹤功能的購物車,令長者購物時更輕鬆方便。   團隊中每人都有不同的塔冷通,有的善於構思整個設計、有的善於繪圖、有的善於編程,同學們分工合作,有商有量,建立出極佳的團隊精神,令整個研發過程能有序地推進,最終完成了第一代的「免提追蹤買餸車」。   在整個團隊努力下,第一代「免提追蹤買餸車」順利獲得「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 鄉郊樂『屯』『元』2」STEM 設計比賽的冠軍及最受歡迎齡活大獎。各同學不斷將買餸車功能提升改良,至今已發展至第三代。這項發明經知識產權署審查後,已取得外觀設計註冊證明書, 亦成功獲批香港短期專利。   設計創新又實用 長者買餸好輕鬆   第三代「免提追蹤買餸車」加入人工智能技術,備有三種不同的運作模式:兩種追蹤模式和手動模式。追蹤模式一,利用買餸車上的主鏡頭捕捉長者的影像,藉紅外線傳感器計算買餸車與長者的距離,從而達到追蹤長者和免提效果。追蹤模式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透過手柄上方的鏡頭捕捉長者手掌的影像,並捕捉影像的座標位置,令買餸車跟隨手掌移動,能近距離追蹤長者,即使在狹窄環境也能操作自如。手動模式,是當長者的手靠近手柄上方的紅外線傳感器時,可輕鬆解除追蹤模式, 令買餸車改為手動操作。不同模式適合長者由鄉郊往返街巿和用於街巿人多擠擁的環境。為了切合長者的需要,買餸車更備有雙層設計,上層採用開放式設計,方便長者直接擺放或取出物件;下層設有保溫層,供長者擺放需要保溫的物件。   第三代的人工智能買餸車獲推薦代表香港參加2023年5月17日至18日,於日本東京舉行的「2023 第三十七屆日本東京創新天才國際發明展」,並榮獲金獎。   兆邦和阿正對研發的產品屢獲殊榮均異口同聲地感謝學校和老師的支持:「很感謝學校給予良好的環境、空間和資源讓我們可以專心致志地研發產品;我們雖然研究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絕對不能取代老師的地位,老師對我們的鼓勵和循循善誘,如一個可靠的朋友般扶持我們,成為我們強大的後盾。」(賴)    
kjy16_20230917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9.17
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大地的管家
(本報專題)位於東涌的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靠近東涌河,附近擁有豐富及珍貴的自然生態環境,學生只要拿著手機,透過應用程式便可在校園尋覓、發掘及辨認不同的生物,使凡入讀該校的學生自動化身為公民科學家。不論學生擅長於藝術,或自小對科技創新感興趣,抑或是熱愛大自然,因著與大自然的連繫,也樂於一起愛護天主創造的大地資源,一起保護大自然。   「『我主,願祢受讚頌。』亞西西聖方濟在他《造物讚》這優美的讚歌中提醒我們,大家共同的家園好比一位與我們分享生活的姊妹,也好比一位張開雙臂擁抱我們美麗的母親。」這是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中所說。該校林志江校長認為,要使學生明白人人也是大地的管家。「天父創造人類,交託大地給我們管理。」   透過科技改善蝴蝶普查   在東涌灣的泥灘,仍能保持原貌的溪澗,黃龍坑的天然樹林及河溪等,這些皆是該校學生易於在學校附近見到,該校生物科主任黃應昌老師形容學校的地理位置與大自然相連,校內生物多樣性豐富,以蝴蝶為例,在全港約有260種蝴蝶中,該校已發掘逾60 種,當中更發現全球鳳蝶中最小的燕鳳蝶;師生從校舍步行十多分鐘抵達東涌灣考察,已不難發現全港共七種的招潮蟹,當中一種非常罕見的擬屠氏招潮蟹,牠的雄性擁有一隻非常巨大的黃色螯足。   該校於十多年前成立蝴蝶園,種植了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吸引不同品種的蝴蝶到校園採蜜;又定期讓學生走出校園,參與蝴蝶普查,學生在校內及東涌進行蝴蝶普查,增進對蝴蝶的認識;過去五個學年, 中一級的STEM課程及科學課堂中,運用iNaturalist流動應用程式進行校內生物普查,用以記錄及辨認生物。   就讀該校中六的方志傑及中五學生魏靖雯,早前在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獲得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生物及健康(高中組)二等獎,魏靖雯是生物學會主席,曾參與蝴蝶普查員訓練課程,到過梅窩、東涌、水口灣等地尋覓蝴蝶足跡,她有見一般進行的蝴蝶追蹤,捕捉蝴蝶後在翅膀以麥克筆記下標記,待再次捕獲蝴蝶時看下標記才能掌握牠的飛行位置,魏靖雯希望以有系統及科學化的方式進行蝴蝶普查,在老師介紹下,她認識了對科研感興趣的中六學生方志傑,一起合作研發切合蝴蝶追蹤的系統。   方志傑提議使用應用程式改善記錄蝴蝶的資料,設計出「Bu t t e r f l y Tag」應用程式,辨別已捕捉的蝴蝶,在系統內輸入相關資料,再製作出QR code,在翅膀面貼上QR code貼紙再放走,當其他裝設了「Butterfly Tag」應用程式的人士,透過程式內的鏡頭掃瞄QR code後,有關蝴蝶的資料在系統內一目了然,包括發現蝴蝶的日期、時間、地點,當地天氣環境等數據。   在香港,曾有人捕捉到來自熱帶地區的蝴蝶,有科學家指出,原本生存於赤道附近的蝴蝶卻來到香港,反映全球暖化問題加劇。然而,目前沒有足夠資料了解蝴蝶的飛行路徑,故希望此「Butterfly Tag」應用程式能為科學家提供有效數據進行研究。方志傑說:「科技不斷進步,可以衍生不同的創新方式,用QR code研發Butterfly Tag後,現構思以更精確的無線射頻辨識(Rfid)技術收集蝴蝶行蹤資料,先在蝴蝶翅膀貼上晶片,只要蝴蝶在特定的範圍出沒,如在郊野公園範疇內,Rfid可以感應到蝴蝶的活動習慣。」   黃應昌老師說:「每人也可以用簡單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為科學作出貢獻,希望此應用程式便利外界使用,一起進行全民記錄。」他指出,此舉可了解蝴蝶飛行路線,得知蝴蝶活動範圍,對將來規劃保育區也有幫助。兩名學生得獎後,校方現透過鳳園蝴蝶保育中心向漁護處申請牌照,允許捕捉蝴蝶作研究,給予領有牌照的專家或市民使用此程式, 以擴大蝴蝶普查,培養公民科學家。   藝術與大自然結合   中五學生王惠儀喜愛透過仔細的畫功繪畫大自然,也會從藝術角度關注氣候暖化問題,「細微觀察植物時會發掘許多,如繪畫校內種植及保育的土沉香,它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微妙,樹幹受損會分泌汁液,汁液具備名貴中藥材成份,果實掉落,種子可以吸引胡蜂,把種子傳播開去。」她認為校內提倡珍惜大自然,也影響她的藝術創作,她於去年中文大學胡秀英植物標本館主辦的植物藝術繪畫大賽中,畫下瀕危物種土沉香,獲高中組優異獎;而今年繪畫的百香果奪高中組季軍。   王惠儀在本年4月底參與由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組舉辦的中學減緩氣候變化標語及海報設計比賽,贏得高中組冠軍。她的作品以擬人法畫下的人像代表地球,從畫中女主角的眼淚,表達人類對環境的傷害,「作為大地管家,讓我感受大自然的微妙。我希望用自己方法傳遞信息,以行動表達對環境的關注。」   倫理與宗教科科主任王文瑛指出,自2015年教宗頒布《願祢受讚頌》通諭,已向全校推動維護生命意義的活動,過去四年把信息落入倫理與宗教科校本課程,於學年內的兩星期,要求學生每日完成一些任務,例如是幫助家人、環保回收等,並在課堂中分享。每年舉行「環保校園巡查記錄」節能比賽,藉此鼓勵學生一起節能減排。   「人們是幫助天主託管地球,不可以辜負別人對你的信任。」林校長說,自小培養學生尊重生命與環保,人類是「大地的管家」的信息,建立愛護大地的價值觀,「當學生有此基礎觀念,在學習其他學科,如科學或生物科進行研究時,自然便有環保的意識與態度。」(高)  
kjy15_20230625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6.25
天主教學校學生
齊迎「703跳繩同樂日」
(本報專題)「我喜歡去聖堂!」「我喜歡跳繩!」一眾聖德蘭幼稚園的學生紛紛發表意見。為甚麼跳繩會跟聖堂連上關係?原來一年一度的「跳繩強身心.建堂顯主愛」同樂日將於7月3日在荔枝角天主教小學舉行。因此,教區、修會及明愛學校的學生正在密鑼緊鼓地練習,一起為香港教區的興建聖堂及發展需要籌款,體驗實踐愛德與服務他人的喜樂。   本屆「跳繩強身心.建堂顯主愛」同樂日由天主教教育事務處主辦,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香港天主教修會學校聯會及明愛教育服務部等合辦,目的是鼓勵學生多做運動,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 並同時團結天主教學校,支持教區發展,延續天主的大愛。   這項聯校跳繩活動於2021年首度舉行,深受99間教區中學、小學及幼稚園師生與家長歡迎,去年及本年加入修會及明愛學校的參與,本年共有111間天主教學校參加同樂日活動。同樂日當天,每間學校會派出兩位學生代表參與活動外,在活動前其他學生也在校內進行跳繩及籌款活動,一起支持這善舉。   培養恆常運動習慣   「我喜歡跳繩,因為跳繩會長高,我喜歡長高。」聖德蘭幼稚園學生徐愷妤繼續指出,她也喜歡上聖堂,「因為可以同耶穌哥哥聊天,又可以祈禱。」   愷妤說,老師曾對他們說過耶穌十分喜愛兒童的聖經故事,她知道耶穌喜愛眾人,所以她也喜愛耶穌,每次都會在祈禱中,對耶穌說:「耶穌,我愛你!」   位於赤柱的聖德蘭幼稚園毗鄰聖亞納堂,學生很多機會到聖堂祈禱及碰到神父。另一位學生黃曼瑩也喜愛到聖堂,「因為可以同天父爸爸聊天,對祂說『我很喜歡祢!』」曼瑩也喜歡在睡覺前祈禱,與天主聊天。   聖德蘭幼稚園已連續三年參加跳繩同樂日活動,使學校近年增加校內體育活動,包括親子跳繩比賽及家長跳繩比賽等,鼓勵學生及家長多做運動,培養恆常運動的習慣。徐愷妤和黃曼瑩除了參與個人跳繩外,也分別與姐姐及爸爸跳繩,享受個人及集體運動的樂趣。   呼籲家人支持   中西區聖安多尼學校的學生周子皓與梁家嘉是該校花式跳繩隊的隊員,他們被老師邀請參加同樂日活動,周子皓說:「我與爸爸、媽媽、爺爺和嫲嫲都有一起參與籌款!」   周子皓是第一次參加同樂日活動,但之前已經聽過老師介紹教區籌募建堂及發展基金委員會,認為支持教區發展十分有意義,他之前也有捐款。他知道自己將會代表學校參與同樂日活動後,更呼籲家人鼎力支持。對於將在活動當天,與逾百間學校學生一起跳繩,他說:「有比賽的感覺,但又比比賽更緊張。」   另一位學生梁家嘉喜歡跳繩,因為這項運動擁有不同的花式動作,十分有趣,對於這次能一邊進行自己喜愛的運動,同時參與善事,感到十分有意義。 雖然梁家嘉不是教友,但她提到每年學校都會帶學生到聖安多尼堂參與聖母無原罪瞻禮,「聖堂給予我莊嚴、寧靜及神聖的感覺。」她期望藉著捐款,略盡綿力幫助建堂,使更多人認識天主。   學習花式跳繩動作   這次活動獲中國香港跳繩體育聯會支持,設計了多個跳繩花式動作,並拍攝跳繩教學片段。明愛聖若瑟中學中二學生王文洛表示,學校讓他們先看片段,學習動作,並邀請專業導師教導他們,為活動做好準備。   「跳繩對身體好,我也想為教區建堂籌款出力。」文洛也有呼籲同學踴躍捐輸,並自己把平日用來買飲品的零用錢省下來捐獻,「我希望有更多同類型活動,能強身健體,也可以做慈善。」   位於青衣的明愛聖若瑟中學鄰近聖多默宗徒堂,學生在倫宗課時也會到聖堂參觀,另一位中二學生李嘉謙形容聖堂的氣氛寧靜,使他內心平安,所以當他有煩惱時,也會到聖多默宗徒堂祈禱,把心中憂慮交託給天主。因此,他認為為建堂籌款十分有意義,並呼籲家長一起支持。   支持教區發展   「快點鼓勵小朋友參加『跳繩强身心.建堂顯主愛』活動!」教區籌募建堂及發展基金委員會主席陳志明神父在活動宣傳片段中呼籲說。   這次同樂日活動的善款將會直接捐予香港教區「籌募建堂及發展基金」,幫助擴建粉嶺聖若瑟堂,興建東涌新聖堂,以及擴建教區墓地設施。眾多天主教學校的學生已準備就緒,參與這集運動與行善於一身的活動。(吳)   同樂日活動將設網上直播,詳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