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同行天主路
分道揚鑣
刊登日期: 2018.06.22作者: 丘建峰
暑假將至,今年度,我家有個很大的變動:我、太太、女兒外出旅行,兒子留守在家。兒子漸長,與父母同行的旅行,他漸漸興趣不大。曾經有一回旅行,他對某些行程相當不爽,但礙於不能獨行,全程冷淡以對;做父母的,自然非常掃興。因此,今回他決定不同行,我倆也沒有意見。
不僅是沒有意見。在我內心深處, 有一把聲音說:「飛翔吧 !」
想起福音裡耶穌的話:
空中的飛鳥與田間的野草,其實都有天主的照料。飛鳥在天空飛翔,一無所有卻仍然能夠好好地生活,為甚麼我們要那麼操心呢?
為今天的父母來說,暑假是大敵, 因為暑假代表無序的生活、空白的時間表、發呆的子女,這些都是父母不習慣的景象。老實說,任由子女自由地活動, 在這世代,真的不容易,不僅是父母擔心控制狂,也關乎電子產品的成癮性等等。
所以, 今回兒子獨留在港, 離開父母兩星期,我自己固然有不捨與擔心,卻也如同耶穌所言般,不要為明天憂慮。今天做父母的,許多時候,正是總為眼前的明天憂慮,一個又一個的明天,都想掌握在手上,結果卻把整個未來忘記了。
自由的兩星期, 兒子會如何,我只能期待,不能計劃。再想想, 其實這十六年,又何嘗不是如此?也許, 天主在數清楚我們的頭髮的同時,也感慨這一個又一個嬰兒:你們何去何從呢?
//php print_r($node); ?>走過的風景
刊登日期: 2018.06.15作者: 丘建峰
慕道班其中一題常被問到的題目, 就是:天主為甚麼不能讓人人都做好人呢?這題目有很多不同的答法,這裡,我想用自己與子女同行成長的經驗,作一註腳。
陪伴子女成長的十多年,自己一直都想堅持「放手」的做法與態度。日常瑣事並不容易,但在興趣培養方面,盡量都想讓子女自由發展,因此兒子上過的課程多不勝數, 結果甚麼也沒有堅持下去。老實說,要任由他自己尋找,父母要花更多精神時間,更要接受他一無所得的狀況。
學業方面,我自己很堅持「學校的歸學校」,盡量不插手讀書事宜。幸運的是,子女的小學比拼氣氛不算嚴重,二人又跟得上, 我倆就樂得放手。
日常相處上,隨他們成長,愈發提醒自己,要先記住他們是一個「人」的身份,再關注他們是自己「子女」的身份。要尊重他們的私隱、做法等,不能動輒以「為你好」來限制或批評子女。
說來很好聽,過程很不容易。
放手好像就是甚麼都不做, 但放手沒能讓父母放下自己的責任,因此放手就是「禍由他闖,鑊則己負」的狀況。
兒子由高小到初中,說是游手好閒也不為過,相信不少父母都不容易接受。
幸運的是,到了今天,晚飯時共聚餐桌前,聽子女談他們的生活與看法, 我看到兩個有自己的生活與主見的年青人。這一刻,才覺得本來的放手,確是值得的。
//php print_r($node); ?>由子女身上學做父母
刊登日期: 2018.06.08作者: 丘建峰
兒子剛過16歲,女兒也快14歲, 雖然距成年還有一段日子,但二人也不再是兒童,開始步入青少年的階段,獨立性日益滋長。而在這時期,我覺得, 三個關乎「幾時」的問題,需要深層地思考。它們分別是:
「幾時回家?」
「幾時洗澡?」
「幾時睡覺?」
當子女還小時,這些問題不是問題。他們作息有時,父母管理有道,以「為你好」作為最高原則,子女的行止瑣事,都在父母的掌握之中。
到了今天,事情卻由不得父母了。與友同行到深夜,固然叫父母煩惱擔心;即使是日間外出,整天音訊全無, 我在電話裡留言多次,還是沒有任何訊息,空空而回,說不惱火就是騙你的。
然而,這正是深層思考的時候。試想想,一個人是否有權按自己的心思約朋友相聚,決定甚麼時候睡覺,以及何時洗澡呢?我想,大家都不會願意天主按祂的善意,常在你耳邊提醒你不要再看連續劇的下一集,又或如同政府宣傳片般,經常在你腦海中冒出「XX危害健康」的字樣吧?同樣道理,父母要子女做這做那,確實是為他們好,問題在於,為別人好,是否就有要求別人這樣做的資格呢?即使,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面對成長中的子女,思考如何對待一個人,進而深思「人」其實是甚麼意思, 不是為子女好,而是為自己,很有意義。
//php print_r($node); ?>由子女身上學做子女
刊登日期: 2018.06.01作者: 丘建峰
早上出門,因為有不少東西要回收,自己兩拳難敵眾多垃圾,就叮囑子女出門時,一人回收一件,事情就輕鬆簡單。子女齊聲答好,可我回到家時, 膠樽與汽水罐,仍然巍然不動,恭迎我回家。
禁不住嘆一口氣的同時,我在想, 自己還是少年、青年時,又是怎樣呢? 雖然記憶模糊,但可以想像,對於父母的叮囑,唯唯諾諾只怕也是主流思想。
現在做了父母,明白擔起一頭家的滋味,也因為有責任,自然對於家裡的一切,都掛心上心。做子女時,也有被父母抱怨過「你當這裡是旅館嗎」,當時沒有甚麼感覺,現在回想,確實是自己沒有認真負起照料家中事務的行為, 以及更重要的──那份心意。
由此,對「養子方知父母恩」這句話,算是有點感受。這種感受,混雜著對子女的抱怨與自身做子女的後悔,也期盼在今天,自己可以對子女與父母多一份寬容與關心。
今天社會重視對子女的教養,父母對子女的成長,彷彿有100%的責任。
如果我們以天主與信者的關係來看待,就如同說,在這份關係裡,只有天主的付出,而信者只待天主的打救。事實當然不是如此,所以在親子關係裡, 做父母的,不僅要教養子女,也不妨多從子女的身上,反躬自省,其實也可以獲益良多。
況且,關係就是交流,這才是真實的親子關係。
//php print_r($node); ?>人生是要活過去
刊登日期: 2018.05.25作者: 丘建峰
13歲的女兒想在網上買手錶,央我代為付鈔。我看看價錢,一千多元的手錶,為一個學生來說,「太昂貴吧?」女兒說自己付錢:「我想買。」
做父母的,總想到很遠。小時偷針的故事,早烙進我們的基因內。由儉入奢易,他日要回頭,女兒,你就知道辛苦了。不過,故事的另一面,就是尊重個人、相信子女的親子方程式。
因此,在拖拖拉拉之間,我沒有明確地答應,卻也沒有斷言的拒絕。事情放在心中, 偶爾遇上友人,她有三位已成年的女兒,於是我向她請教:「買,還是不買?」友人直接答:「她自己辛辛苦苦儲錢來買, 當然由得她了!」她其中一個女兒也是很喜歡漂亮的東西,願意攢下零用錢,自己買來,很開心。
她的說話,讓我想起路加福音裡「拉匝祿與富翁」的故事。在故事裡,生前沒有關心窮人的富翁,死後慘下地獄。他因此央求天主,派復活的死者去告誡自己的弟兄,讓他們悔改。天主卻說,如果他們不按梅瑟法律行事,即使有復活者到他們面前, 他們也不會改變。
為甚麼天主會這樣說?因為人要改變,
很難靠自己的言語,而是要靠自己的經驗。
//php print_r($node); ?>回家
刊登日期: 2018.05.18作者: 丘建峰
晚飯時,兒子與母親討論時事,兒子每每截斷母親的說話,態度咄咄逼人。我旁觀也禁不住勸說:「兒子,這樣的說話態度,你在外面只會不斷吃虧。」想不到兒子說:「因為父母永遠都會接受我,所以我才在這裡表現這一面的態度呢。」他這樣說,我和太太可說啼笑皆非,而我也聯想到「浪子回頭」這故事,別有一番體會。
浪子回頭故事裡,小兒子在花盡財物後,陷入生活的困境,而這時候,他想起家。他知道自己不配做父親的兒子,但他仍然懷念這個家,因為他知道,家是能夠讓人心安身安的地方。正因如此,即使他做了多錯的事,如何傷了老爸的心,在人生的絕境中,他仍然有一個永恆的安命之所,就是家。
兒子的說話,重新提醒了我,家的真正含意。
在今日社會,父母對子女很操心,總想到他們的未來,因此關注他們的學業,留意他們的課外活動,注意他們的各方面。
這不是壞事, 但父母之為父母,最重要的,還是親子的關係; 唯有子女覺得父母是可以倚靠,因著血脈的因由,永遠不會變易;家的意義,才得以彰顯。
//php print_r($node); ?>舊酒也需要新瓶
刊登日期: 2018.05.11作者:
我最初開始玩手機遊戲,是因為想了解兒子的世界。玩下去,自己也成為遊戲的一部份,同時也讓我看到世界的另一面。
這個新年,拜年時遇上不同的家庭,赫然發現,這些家中的父子也在玩同一款遊戲,而起初的原因,同樣是想保持父子之間的聯繫,而這又確是有點效用。
飲茶時,其中一對父子,示範雙人對打的玩法,看到父子把對方打個落花流水時,大家都哄堂大笑。同時,兩父子也能夠透過這遊戲來通訊,雖然談的都是遊戲的事情,但也是有話可談。
今天的社會變化很大,家庭成員的聯繫方式各有不同, 而科技的發展,固然可以成為阻礙,如一桌家人自顧自玩手機,自然談不上溝通關顧;善用科技的獨特性,為今天繁忙的生活來說,可能帶來一點幫助,正如忙碌工作的父親與忙碌功課的兒子,在交通途中,可以用短短的幾分鐘,兩父子在小小的戰場上來一點交流。
耶穌談到自己來到此世的任務,說自己不是要廢除法律,而是成全法律,因為法律的成全,就是為人的好處。今天談到子女的教養,我們往往很快就把電子科技視為洪水猛獸,而沒有真的去弄清楚,它也有成全親子關係的作用。
//php print_r($node); ?>接受生命
刊登日期: 2018.05.04作者: 丘建峰
他們一看見他,便大為驚異,他的母親就向他說:「孩子,為甚麼你這樣對待我們?看,你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你。」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為甚麼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路二48-49)
子女逐漸成長,父母的感覺其實既喜又苦。看到孩子長大,本來就是歡喜,但他們的獨立性格逐漸形成;如果這種性格不符父母的期望,又或不符社會的期盼,父母往往想加以糾正,如果子女如同耶穌這樣有主見,自有主張, 做父母的,都相當辛苦。
值得留意的是,聖母對於耶穌「毫無道理」的說話,沒有勃然大怒也沒有憂心如焚,即使聖母不明白耶穌為甚麼這樣做。我們可以推想,她仍然關顧兒子,對他充滿信心。這從往後的事跡來看,也不難明白。
成長是一個奇妙的事,每一個人都各有不同,而父母可以期望、可以幫助, 卻不可能代替子女成長。因此,當子女在人生的各個關口時有自己的選擇, 父母所能做到的, 是溝通、是理解、是支持。
再想深一層,也許,12歲已經太遲了。如果期盼子女能夠在成長時,有獨立的人格,走自己的路, 也許我們在他們還是10歲、5歲時, 就要好好放下自己,接受他們由一開始,就是天主獨一無二的創造,而能夠做出真正屬於他們的決定。
//php print_r($node); ?>(不)說話的藝術
刊登日期: 2018.04.27作者: 丘建峰
酒缺了,耶穌的母親向他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回答說:「女人, 這於我和你有甚麼關係?我的時刻尚未來到。」(若二3-4)
耶穌是幸運的,因為他不是生於今天的香港,不然,母親會說:「你這是甚麼態度?你應該禮貌一點!你要聽我的吩咐,你看鄰村的拉匝祿,他多聽媽媽話?你為甚麼不能夠如此?」
聖母卻明白「大音希聲」的道理, 最重要的說話,就是沉默。正因為聖母的沉默,耶穌的第一個神跡,才得以順利展開。
這種教養的藝術,正正是難以學會,卻又是最為上品的父母之道,如果我們想子女變成一個能夠施展神跡的人,正需要這種沉默。表面來看,它就是不說話而已,實質上,這種沉默正好代表一份純粹的關係──真誠的了解。聖母不用再說下去,因為她知道兒子是怎樣的一個人,不用再說三道四了。
今天做父母的,太迷信語言的力量,總想提點、指導、指揮、控制子女,卻忘記了那一切的關鍵,首先是關係。如果子女與父母有一切實在的關係,父母的語言就有力量,不用長篇大論。相反,如果大家的關係並不存在, 再多的言辭,都是銅鑼的聲響吧。
沉默並不是無言以對,有些時候,它是更好的溝通,因為只有嘗試從心裡理解對方,這種沉默,才會有更深刻、深層的力量。
憑闌處
刊登日期: 2018.04.21作者: 丘建峰
一家遠足,上到西貢昂平平原,一片大草地,其中一面的一段斜坡後,就是憑空的懸崖。很多人喜歡站在斜坡上眺望西貢全景,愈是靠近斜坡盡處,視野愈佳。
我站在斜坡的開始處,望著站在斜坡的人,總覺得他們很危險。女兒緩緩地踱步而出,我的心禁不住跳起來,總覺得她正處於萬分危險的處境。然而,她坐下,遠眺風景;起來,拿手機出來拍照,行動自如,一點危險的感覺也沒有。
當我走到斜坡的另一端,那裡有一小段欄杆,臨於懸崖之前。我站到欄杆前,不再覺得擔心,因為我清楚明白這物件,告訴我可以站在那裡。由這邊望過去,斜坡的斜度變得明顯,看見站在其上的女兒,也覺得沒有這麼可怕。
突然領悟到,這不正是女兒的寫照嗎?為我來說,人生的經驗已經打造出安全的欄杆,我可以安心在欄杆內活動,即使要做甚麼,也在欄杆內,這裡可以按心意而行,因為是安全的。
為女兒來說,她的人生未有這欄杆,因此她不會清楚, 在哪裡止步,亦因此有很大的危險。同時,她卻可以看到更壯麗的風景,感受更凜冽的冬風。
再想, 天主是否給我一道欄杆呢?不是吧。天主給我們的,是同行。如果我只是想用自己的欄杆,鎖住子女的空間,倒不如學習天主的做法, 與她同行。
//php print_r($n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