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香港故事
作者: 島上一夫
誰知盆中飧,粒粒皆辛苦
刊登日期: 2019.11.08作者: 島上一夫
水稻收割後打出的穀子,曬乾後還得經過風櫃篩選(左圖),把飽滿的顆粒留下,乾癟的打成糠拿去餵豬。但穀子有一層金黃色的外殼,要去掉外皮,便得經過舂米這工序,把穀子去殼,舂出來的殼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才是能煮飯吃的白米。從前,一個四、五口人的普通農家,每月要舂米三、四臼。要舂白一臼米,最少舂三百下,要花近一個鐘頭。女人出嫁做了人家媳婦,就要幹舂米挑水之類的家務粗活。
舂米可用手舂。舂米用的臼也叫做舂米碓。在有些村莊,女人通常往臼內放穀子,用木棒砸。她們手中拿的棍棒叫舂米杵(中圖)。本港一帶的鄉間則多用腳舂。這種舂又叫「舂坎」(請留意,赤柱就有個地名叫「舂坎角」),由青石鑿成的碓和臼構成(右圖),運用槓桿原理,把石臼埋進地下,石碓則榫在一根木長桿上。舂米時人站在近桿頭處,踩下桿頭,石碓提高;鬆開腳,石碓砸下;反復直至完工。在衝擊與摩擦中,稻穀的外殼剝脫,米粒沉入臼底,灰黃粗糙的稻殼則存留在表層。把稻殼和米的混合物取出,吹去輕飄的稻殼。把臼中混合物扒到竹匾,簸去稻殼,再用篩子篩去米糠,剩餘之米便可用來做飯。
但脫去穀殼的米仁還只是糙米,帶著一層糠皮,做出的飯不好入口,要再加工脫去糠皮才是白米。早期農家崇尚儉樸,不會把米舂得太白,大概只舂至六、七分白便打住。把糙米化成白米,常由米商進一步加工,好賣給要求較高的城裡人。「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兩句古詩,不只可形容種田的辛勞,用來形容由穀粒如何變作白米,也同樣傳神。
//php print_r($node); ?>